小口尖底瓶(小口尖底瓶介紹)

1. 小口尖底瓶介紹

1. 小口尖底瓶介紹

呃,外表上看像是泥質(zhì)紅褐陶無耳尖底瓶... 新石器仰韶文化特別是廟底溝類型以及馬家窯文化有較大比例的尖底瓶都是無耳的...不過從陶器表面的環(huán)痕,腹部和頸部唇部的圓整程度來應(yīng)該是用快慢輪制成,這在公元前7000至5000年前仰韶時期是沒有的,那時都是手制。

只有到公元前4700至前3200年長江下游的馬家浜文化晚期才出現(xiàn)少量慢輪修整的灰陶,但是馬家浜文化沒有無耳尖底瓶這種器型,而仰韶文化特別是廟底溝類型以及馬家窯文化尖底瓶主要都是細(xì)泥彩陶且以紅陶為主,顯然不符。另外最早的施釉技術(shù)是漢代的低溫鉛釉... 綜上所述 僅以看到的圖片給我感覺是現(xiàn)代仿品或裝飾品

2. 大口尖底瓶

2. 大口尖底瓶

據(jù)專家們考證,尖底陶瓶是仰韶時期較為常見的汲水器,它巧妙地利用了重心原理和平衡原理。使用時將尖底瓶放置于水中,等水自口流滿時,尖底瓶會自動豎起。

一般瓶身有一系,可系繩 在中國出土的部分新石器時代的陶罐也是尖底的,可能是當(dāng)時是放在某個物品上的,但是放尖底陶瓶的那個物品,一直沒發(fā)現(xiàn)過. 還有的說是放在地上的,但地上要挖個小坑.

3. 小口尖底瓶簡介

彩陶旋渦紋尖底瓶

彩陶旋渦紋尖底瓶,陶器類重要文物,原屬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距今5100~4700年,出土于甘肅定西市隴西縣呂家坪出土?,F(xiàn)藏于甘肅省博物館收藏。主要用途為盛水,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旅游水杯。

4. 小口尖底瓶圖片

走進(jìn)中國最高階博物圣殿:中國國家博物館,能看到新石器馬家窯文化尖底瓶。

它的瓶高60CM 腰身24cm。尖底瓶為古代盛貯器,用以從河水中取水。其工作原理為:將空瓶放入水中,它在水中自動下沉,注滿水后,由于重心轉(zhuǎn)移,瓶口朝上豎起,再用繩將瓶吊出水面,從而實(shí)現(xiàn)取滿水而滴水不漏。

5. 小囗尖底瓶

小口尖底瓶是用來提水的;陶甕是用來儲水的;都是裝水的工具。

6. 小口尖底瓶介紹的英文

尖底瓶為古代盛貯器,用以從河水中取水。其工作原理為:將空瓶放入水中,它在水中自動下沉,注滿水后,由于重心轉(zhuǎn)移,瓶口朝上豎起,再用繩將瓶吊出水面,從而實(shí)現(xiàn)取滿水而滴水不漏。

7. 小口尖頂瓶

建筑物的屋面在頂部交匯為一點(diǎn),形成尖頂,這種建筑叫攢尖建筑,其屋頂叫攢尖頂。攢尖式屋頂,宋朝時稱“撮尖”、“斗尖”,清朝時稱“攢尖”,是古代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一種屋頂樣式,日語稱寶形造。其特點(diǎn)是屋頂為錐形,沒有正脊,頂部集中于一點(diǎn),即寶頂,該頂常用于亭、榭、閣和塔等建筑。在日本則常用于茶室。攢尖是古代中國建筑中屋頂?shù)囊环N結(jié)構(gòu)形式。宋代稱為撮尖,清代稱攢尖。依其平面有圓形攢尖、三角攢尖、四角攢尖、八角攢尖。也有單檐和重檐之分。多見于亭閣式建筑,園林建筑。

8. 小口尖底瓶出土于哪里

毛公鼎出土于中國寶雞市岐山縣。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銅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陜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