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主義輿論名詞解釋,民本主義的特征與表現(xiàn)

1,民本主義的特征與表現(xiàn)

儒家民本主義認為,應該讓百姓減輕經濟負擔,只要百姓富足了,國家就不可能貧窮。
以民為本為民請命

民本主義的特征與表現(xiàn)

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中對民本主義的解釋

儒家思想中對“民本主義”的解釋如下:"民本”一詞最早出自《尚書·五子之歌》,原句是: “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笔窍目抵軇裾]夏康而作的詩歌。意思是民眾是國家的根本,作為統(tǒng)治者要敬民、重民、愛民,認識到民眾的力量,自我約束,修善德行。慎重處理民事、國事。

如何理解儒家思想中對民本主義的解釋

3,請插入正確的媒體或修改編輯設置使用與目前媒體兼容

以下兩種情況軟件都會彈出“請插入正確的媒體或修改編輯設置,使用與目前媒體兼容”:1、你刻錄設置的是刻錄CD或者VCD之類的,而放進光驅的是DVD空白光盤;2、你刻錄設置的是刻錄DVD,但放進光驅的是CD-R空白光盤。 如果是復制光盤的,原來那個盤是CD-R的,必須要用CD-R空白光盤刻錄;同樣如果是復制DVD的,必須使用DVD空白光盤刻錄。
目前刻錄光盤用得最多的有兩種,一種是cd-r,另一種是dvd-(+)r,刻錄機目前主要也分cd和dvd兩種。如果用cd-r刻錄機來刻dvd光盤就不行,也就是媒體(介質)不正確。但反過來dvd刻錄機卻可以刻cd-r光盤,不存在媒體問題。另外編輯也一樣,如果你編輯和設定輸出dvd格式的文件,卻設置讓cd-r刻錄機來刻制也不行,這就是編輯設置錯誤。還有就是你放入的這張盤有問題(已封盤、劣質盤、劃傷盤等)也會出現(xiàn)以上提示。你對照以下,看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

請插入正確的媒體或修改編輯設置使用與目前媒體兼容

4,民本主義是什么其含義為何

民本主義是中國政治傳統(tǒng)的一大特色,自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以來,民本主義就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政治的指導原則,以致兩千多年后,中國的統(tǒng)治者依舊念念不忘。民本主義至少包括:(一)、社會成員分為兩個群體:君和以君為核心的統(tǒng)治集團(“治人者”)和民眾(“治于人者”);(二)、道德訴求是這兩個群體作為政治存在的合法性依據(jù);(三)、兩個群體的道德訴求有所不同:“治人者”重在“仁”(“愛民”),“治于人者”重在忠(“忠君”);(四)、道德訴求既來自于自身,也來自于對方,成為帶有普遍性色彩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 長期以來,在中國這種自古自視為“天下”的封閉圈子里,民本主義以其田園詩般的溫情撩人遐想,成為人們千古不易之理想。就“君”來講,“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尚書》),即:君王須負責民眾的生育長養(yǎng);須負起民眾的教化之責。如果君王很好地做到了“養(yǎng)民”和“教民”,那么他就是一個“仁君”,君民之間就達致理想的和諧,“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亦天下,憂亦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后來的范仲淹將孟子的這種思想進一步提升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然而,現(xiàn)實卻與之完全背離:不僅“圣君賢相曠百世不一遇”(梁啟超語),而且中國社會歷數(shù)千年,也“僅成此一治一亂之局,而半步未進”(嚴復語);一旦這種脈脈溫情與完全異質的西方文明發(fā)生碰撞,立即被擊得一敗涂地。如果依據(jù)仍然以民本主義的標準來衡量檢討,之所以有如此不幸的現(xiàn)實,根源在于“君”不盡責,沒有做一個“仁君”;反過來說,如果他們聽從孔孟之言,真正成為一個愛民如子的“仁君”,就不會導致這樣的結果。如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所言:中國之不免于專制,并非其本意,而“理想自理想,現(xiàn)實自現(xiàn)實,終古為一不落實的文化”。按照他的說法,這樣的現(xiàn)實只是因為理想沒有落實的緣故,倘若理想得到落實,就不會是這樣的現(xiàn)實了??梢姡癖局髁x為其思維的主導。 中國之所以有這樣的嚴酷現(xiàn)實,原因就在于我們總是懷有那樣溫情脈脈的民本主義理想。即便統(tǒng)治者并無建立極權專制的本意,但民本主義必定要導致極權專制卻是千古昭然之理。依據(jù)民本主義思想,“治人者”應該是一個道德圣人,否則的話,他的統(tǒng)治就缺乏政治合法性,同時也難以解釋他成為“治人者”的事實之所以然。是所謂“大德必得其位”、“大德者必受命”(《中庸》)。從邏輯上講,“治人者”就必須要享有“獨尊”的地位,否則,就自相矛盾。而為了達到"獨尊",在手段上就必須要消弭一切個體性的差異,將所有人的思想和行為統(tǒng)一到一個標準上來,只要有任何的例外,“獨尊”則無法實現(xiàn)。這個手段是道德的意識形態(tài)化。作為道德圣人的“治人者”,他所獨有的“君師合一”的身份使道德的意識形態(tài)化既取得合法性,也具有可能性。所有的人都必須服從這種意識形態(tài),否則,就會因為是一個不道德的人而失去繼續(xù)存在的依據(jù)。可見,這種道義和力量上的雙重強勢,使個體的抗爭顯得弱不禁風,國人因此變得“無骨無血無氣”(梁啟超:《新民說·論權利思想》)。

5,如何理解儒家思想中對民本主義的解釋

儒家思想中對“民本主義”的解釋如下:"民本”一詞最早出自《尚書·五子之歌》,原句是: “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笔窍目抵軇裾]夏康而作的詩歌。意思是民眾是國家的根本,作為統(tǒng)治者要敬民、重民、愛民,認識到民眾的力量,自我約束,修善德行。慎重處理民事、國事。
《尚書·五子之歌》:“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边@是“民本”一詞的最早來源。儒家講究,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以民為本,統(tǒng)治者要敬民、愛民、重民,自我約束,修行德善,方能鞏固統(tǒng)治。
①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既一脈相承又各具特色。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強調“以德治民”;孟子提出“民貴君輕”的觀點;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觀點。 ②它并不是以維護人民利益為出發(fā)點的,而是一種加強統(tǒng)治的策略。 ③雖然它與我們當前提倡的“以人為本”有著本質的區(qū)別,但其精神仍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