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錢幣翻砂工藝
中國古錢幣不僅品種豐富,而且鑄造方法每個時代都不一樣,根據(jù)《天工開物》記載的鑄錢流程,來詳細介紹古代各色古錢幣是如何鑄造出來的。
1、煉銅
從我國考古發(fā)掘來看,夏代已經(jīng)能熔鑄青銅。古代煉銅方法主要有火法和濕法兩種。
第一種為“火法煉銅”,例如以孔雀石為原料煉銅。殷墟考古發(fā)現(xiàn),3000多年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已運用了此方法。孔雀石與點燃的木炭接觸而被分解為氧化銅,繼而被還原為金屬銅;
第二種為“濕法煉銅”,中國人最早利用天然銅的化合物進行濕法煉銅,西漢時即利用硫酸與氧化銅反應,將銅礦中的銅元素轉變成可溶性的硫酸銅,再將鐵放入硫酸銅溶液中把銅置換出來,這種方法叫濕法煉銅。
古人在提煉及使用紅銅(純銅)工具過程中,發(fā)現(xiàn)將紅銅與錫、鉛等金屬熔融在一起,就能克服純銅溶液粘稠、流動性差、質地不如石器堅硬的缺點,煉制出一種青灰色的合金,這就是青銅。青銅有熔點低,易于鑄造,硬度大,融化后流動性好,少氣泡等優(yōu)點,適于鑄造鋒利的刀刃和細密的紋飾,因而我國古代的貨幣大都是使用青銅材質。
在冶煉青銅的過程中,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還逐步發(fā)現(xiàn)了銅與錫、銅與鉛、銅與鋅的配比的改變,使煉制出來的青銅的屬性發(fā)生變化的規(guī)律:加進的錫越多,熔點越低,隨著加錫量的增多,硬度也隨之增高,遠遠超過了紅銅的硬度。但是當加錫過多時,青銅反而變脆,容易斷裂。后來,人們又發(fā)現(xiàn)在青銅中加入定量的鉛,就能克服青銅較脆的弱點。通過反復的實踐,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古人已經(jīng)總結出配制青銅合金的規(guī)律。
根據(jù)對古錢幣的考證,在漢代開始至明代初期的少量鑄錢中含有通過礦石夾帶的鋅元素。由于純銅加鋅鑄造的黃銅具有良好的鑄造性能,顏色華貴,明代嘉靖年即啟用金屬鋅直接配紅銅鑄造錢幣。這在銅合金鑄造史上是個劃時代的轉變。從此,黃橙橙的銅錢廣受歡迎。
2、制范
我國最初的鑄造技術是使用石范。由于石料不容易加工,又不耐高溫,隨著制陶業(yè)的發(fā)展,很快就改用泥范。在商代早期有了泥范鑄造,中期即大規(guī)模使用。范就是人們常說的模具,是用來構成器物造型和紋樣的(“模范”一詞即來源于此)。鑄錢一般是采用的平板范,從質地上來說,平板范有泥陶范、石范和銅范三種。先秦時期鑄錢大多使用的是泥陶范。泥陶范鑄錢,先制作面范的范坯,范坯未干之前,在上面雕刻錢型、制作澆道和澆口;再制作錢幣的背范,并同時陰干,再將之燒造成陶范。面范與背范合攏后,上面有封閉的范蓋,范蓋上至少留下一個澆注孔。
到戰(zhàn)國末年開始較多地使用石范和銅范。由于石范光潔度較高可以反復使用,在西漢初年得到廣泛采用。銅范鑄錢在漢武帝以前使用并不普遍,代表性的有楚國的蟻鼻錢和戰(zhàn)國的秦半兩。而隨著漢武帝五銖錢的鑄行,銅范得到空前的發(fā)展,并使這一工藝發(fā)展到鼎盛時期。隨著銅范的誕生,除制作泥范的銅范(稱為?;蚰阜叮┮酝猓€出現(xiàn)了專門用來制作銅范的“?!?。模中的錢文是以陽文正書的,是專門用來翻制范的“范”。模的使用是我國古錢幣鑄造技術的一次突破性進展,它使所鑄造的錢幣式樣和重量趨于規(guī)范和統(tǒng)一。與銅范同時出現(xiàn)的還有鐵范和鉛范。
▲五銖錢范
到唐代以后,就出現(xiàn)了母錢,用母錢作為模具,大大提高了制錢的效率。
▲光緒重寶母錢
3、澆鑄
將正反陶范或石范相扣并填充外部縫隙后沿澆道和澆口灌進熔化的銅液,待冷卻即成錢胚。由于模的使用,為疊鑄工藝的誕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澆鑄銅錢時,將由模翻制而成的范疊放在一起,一次能澆鑄數(shù)十枚錢幣。疊鑄省工、省時、省料,大幅提高了產(chǎn)量,而且保證了質量。
我國最早的疊鑄幣是戰(zhàn)國時期的齊刀幣,秦始皇的半兩錢、漢武帝的五銖錢等都曾用這種方法鑄造,在王莽幣制改革時已經(jīng)得到比較廣泛的使用。唐朝時期,還發(fā)明了翻砂鑄錢法,是錢幣鑄造技術的又一次飛躍,到五代時期這一方法已被普遍使用直至清代。翻砂鑄錢法是將鑄母錢用型砂印制出錢模,然后用來澆鑄錢幣。大致工藝過程為:用四根木條做空框,中間填上型砂,用木或陶等物刻成的母錢在沙土上扣出型范,再把同樣一框型砂合在上面,成為錢的背面,如此逐漸層疊累加達數(shù)十框之多,上面留出澆口,用繩捆緊加固,然后將融化的銅液澆注進去,待冷卻后開框,則成樹型的錢胚了。
4、銼錢
經(jīng)過澆鑄后形成錢胚,需要逐一進行摘斷磨銼加工。銼錢即是將銅錢邊緣用矬具進行打磨平滑的過程,古錢幣銼錢邊緣都是經(jīng)過順圓周方向切削加工,使成品顯得自然、得體。
這就是古人基本的制錢流程了。看似簡單,里面的操作過程還是非常復雜的,分工也很細致,比如清代制錢每爐設爐頭一人,其所需工役有八行:看火匠、翻砂匠、刷灰匠、雜作匠、銼邊匠、滾邊匠、磨錢匠、洗眼匠。
因為有了這些古代工匠的無數(shù)心血與汗水,才有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些閃耀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萬千結晶哦!
2. 翻砂鑄錢工藝
不可以
“翻砂”也稱為鑄造鑄造是將熔化的金屬澆灌入鑄型空腔中,冷卻凝固后而獲得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方法。在汽車制造過程中,采用鑄鐵制成毛坯的零件很多,約占全車重量10%左右,如氣缸體、變速器箱體、轉向器殼體、后橋殼體、制動鼓、各種支架等。制造鑄鐵件通常采用砂型。砂型的原料以砂子為主,并與粘結劑、水等混合而成
3. 錢幣翻沙工藝
翻砂鑄造:就是利用沙子,在特定的模具輔助下,做出所需產(chǎn)品的空腔形狀。然后將滾燙的鐵水倒入沙子做出的模型中,待鐵水冷卻后,即得到所需產(chǎn)品。
目前市面上用得較為常見的砂子為:紅砂,黑砂,粗細不等,在翻砂中,第一道撒在模型上的砂子一般為細砂,顆粒細小,更有利于提高模型表面的光滑度。在模型表面被細砂掩埋后,再使用粗砂壓實。
4. 古錢幣翻砂工藝與手工雕刻區(qū)別
早在我國的唐代翻砂鑄造就被用來鑄造錢幣,這就更加的說明了一點:我們中國民族是智慧的民族,早在科技不發(fā)達的唐代,我們的老祖宗就知道英語翻砂鑄造技術制造錢幣了。
特別是從這幾年出土的一些資料,更加有力的證明在我國早在唐代就在應用翻砂鑄造技術。比如唐代錢幣常見的錢緣的壓痕,這就是砂型鑄造的常見的現(xiàn)象。在我國已發(fā)現(xiàn)多處唐代砂型鑄錢的遺址。在山西長治有唐代開元通寶鑄錢遺址遺物。在廣東廣州市區(qū)有唐代開源通寶鑄錢遺址遺物。陜西寶雞有乾元重寶砂型鑄錢的遺物。無論是唐代的錢幣還是鑄造工具,事實都證明早在唐朝我們的翻砂鑄造技術就非常成熟了。
5. 古錢幣翻砂工藝有哪些
型砂 型砂在鑄造中用來造型的材料。型砂一般由鑄造用原砂、型砂粘結劑和輔加物等造型材料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型砂按所用粘結劑不同,可分為粘土砂、水玻璃砂、水泥砂、樹脂砂等。以粘土砂、水玻璃砂及樹脂砂用的最多。 型砂在鑄造生產(chǎn)中的作用極為重要,因型砂的質量不好而造成的鑄件廢品約占鑄件總廢品的30~50%。通常對型砂的要求是:
①具有較高的強度和熱穩(wěn)定性,以承受各種外力和高溫的作用。
②良好的流動性,即型砂在外力或本身重力作用下砂粒間相互移動的能力。
③一定的可塑性,即型砂在外力作用下變形,當外力去除后能保持所給予的形狀的能力。
④較好的透氣性,即型砂孔隙透過氣體的能力。
⑤高的潰散性,又稱出砂性,即在鑄件凝固后型砂是否容易破壞,是否容易從鑄件上清除的性能。
6. 古錢幣翻砂工藝流程
翻砂法在鑄造錢幣的時候,子錢往往會比母錢小,錢型愈大,這種情況愈明顯。而且古代的母錢翻砂過程中,往往砂模受力均勻,錢幣的厚薄也基本一樣。而偽造者通常只能用相對精致的子錢來鑄造,錢幣的尺寸更小,而且由于取錢時由于砂范受力不均,很容易出現(xiàn)變形,導致偽造的錢幣自身厚薄不均,這種現(xiàn)象在大錢的偽造過程中顯得尤為明顯。
此外,偽造的古錢幣在錢幣成型后的打磨方式有所不同。古代的母錢翻砂鑄造過程中往往是大批量生產(chǎn),然后將澆鑄成形的毛胚用方形木棍穿在一起,固定之后轉動輪軸,在轉動中用銼刀銼邊,因此銼痕是繞錢而轉。偽造者一般沒有那么大的產(chǎn)量,更多的是少量或者一枚錢幣與銼接觸,一下一下地銼,逐步打磨,這樣的結果就是銼痕會顯得凌亂,沒有規(guī)則。
剛流通的錢幣基本上都有銼痕,有些古錢幣未經(jīng)流通就被深埋地下,挖出來之后你會在上面看到明顯的銼痕,文字看上去也很生澀,如果錢幣在社會中流通過久,則會銼痕消失、文字平夷。而偽造的新錢往往很難做出自然的銼痕效果。
。
7. 錢幣翻砂鑄造
翻砂鑄錢 清代最普遍 具體做法是 ,用上等銅材手工雕一個,交給工部或戶部審核,再呈給皇上,獲批準后用這錢放入模具,內(nèi)呈細沙,鑄造一批母錢,再已這些母錢為模鑄造普通銅錢
8. 古錢幣翻砂工藝流程圖
翻砂其實用的是草木灰,很細的那種,再加些很細的沙子,要少量的。
這樣出來的錢幣才沒有大量的砂眼。不要用粗砂或水泥做模。出來的都是麻子。
9. 古幣的翻砂制作
雕母是手刻出來的 母錢是用雕母翻砂出來的第一批字體清晰的模子 古代錢幣都用雕母來做母錢的話工匠們根本不夠 所以先用手工雕刻幾十枚 然后做第一批錢幣翻砂出來來做母錢, 所以母錢是不是手工, 雕母才是人手雕刻出來的所以雕母非常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