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虎的故事發(fā)生在北宋時期,北宋時期的酒其實都是釀制的米酒,所含酒精度數(shù)一般在10度左右,而我們現(xiàn)在的白酒是蒸餾酒。武松在景陽岡喝的米酒頂多十來度度的樣子,跟今天喝啤酒似的,武松此時喝的酒應該也是黃米酒,只是度數(shù)偏高,后勁更大(嗯,可能后勁更大吧)。
1、《水滸傳》中,武松打虎前喝的是什么酒?
首先說,這酒的名字叫“三碗不過岡”,電視劇里有叫“出門倒”的,也有叫“一覺到天明”的,總之這酒的命名都很low…我們都知道酒內的酒精是造成人醉酒的“罪魁禍首”,既然店家當時不建議武松喝太多,這就說明這三碗不過岡里的酒精度數(shù)比平時百姓們引用的酒度數(shù)要高些,而我們又知道宋朝時人們喝的基本都是米酒,那么第一種觀點就是武松喝的無非是酒精度較高的米酒罷了。
一說米酒大家第一印象可能都是現(xiàn)在超市里那種名為“醪糟”的東東,但是古今米酒還是應該有蠻大的差別的,《水滸傳》里的故事背景是北宋時期,施公生活的年代是元末明初,這燒酒也是元朝才開始流行起來的,所以之前有答友和我探討過說武松喝的就是山東燒酒,這種酒就度數(shù)高而聞名,在這里屬于施公的“亂入”。但問題是這么烈的就武松15碗下肚不得直接飛升了?而景陽岡位于山東陽谷縣,這里是不大可能種植水稻的,于是糯米酒的概率也很?。m然當時有高粱,奈何沒有器具),那我們還是不要開腦洞還是從原文中找找線索吧,
早魯智深去五臺山出家那一章,曾有一句關于酒品類的介紹:破甕榨成黃米酒,柴門挑出布青簾。這里提到了黃米酒,我們這邊把黍子叫做黃米,恰好這黃米也是不錯的釀酒材料,那么這樣一來就說得通了,首先當時大家喝的確實是米酒,只不過這酒的原材料是黃米而非南方的糯米,這樣也能解釋為什么好漢們總能整罐整罐的喝酒(雖然每次都能漏上四分之一左右),
而武松此時喝的酒應該也是黃米酒,只是度數(shù)偏高,后勁更大(嗯,可能后勁更大吧)。當然,如果大家覺得我的這幾種說法都沒有說服力的話,還可以從文學性上來思考下,武松前前后后痛飲15碗酒,三碗酒大約是一斤,這五斤酒下肚就已經不可思議了(我知道現(xiàn)在有的男同志們喝一箱啤酒也沒問題,這個暫且不論),更何況之后武二郎借著酒勁弄死一只老虎,也可能是施公想借酒來說明武松之勇,人家就是要玩的這么夸張,沒人規(guī)定文學創(chuàng)作不能夸張吧~文/車邏輯的邏輯所以古人還是很喜歡吃甜食的~。
2、武松景陽岡打虎,當時喝的酒相當于今天什么水平的酒量?
武松打虎的故事發(fā)生在北宋時期,北宋時期的酒其實都是釀制的米酒,所含酒精度數(shù)一般在10度左右,而我們現(xiàn)在的白酒是蒸餾酒,武松在井景陽崗山下小酒館里一連喝下18碗,大概就是喝掉9斤的米酒。按照10度的酒精含量,9斤的米酒相當于喝掉450ml的酒精,武松在景陽岡喝的米酒頂多十來度度的樣子,跟今天喝啤酒似的。
3、武松打虎前喝了18碗酒加兩斤牛肉,正常人的胃能吃得了這么多嗎?
這是一個身高170,體重130斤成年男性的胃,正常情況下能容進1000毫升的食物進去原著里的兩斤牛肉換算成今天是大概四斤左右,不過四斤也沒多少啊,論飽腹感還沒有兩斤米飯多,肉類本身就比其他食物不耐吃,這是我昨天買的兩斤牛肉,看起來沒多少吧,我自己一個人都吃了差不多一斤,就跟沒吃一樣還有就是人在喝酒的時候,大部分都是給小腸吸收了的,并不是胃,只有不到五分之一才是到胃的而且人在喝酒的時候本就是可以利尿的,所以很多人才可以一直喝而不會產生飽腹感,為什么很多人在喝酒時上了個廁所后又生龍活虎的,原因也是如此,因為根本沒多少到胃里啊如果把這十八碗酒換成十八碗水他絕對喝不下,因為水喝多了會膩,而酒是越喝越想喝而且你們知道武松有多壯嗎?在【水滸傳】原著里的武松是個身高2米,體重220斤的巨漢啊,這么大一個人吃三四斤肉不新奇吧像我爸爸的一個朋友,一個人能吃掉一整個電飯鍋里的飯,最起碼六七碗,吃面的話隨便吃個兩三斤都不是問題還有我一個同學飯量也是出奇的大,他一個人就能吃掉12個饅頭,在加兩碗湯,而且那兩碗湯還是大碗的那種,夠兩個人吃的那種我哥的同學,當兵回來跟我們吃飯,一個人吃了十一個饅頭,兩碗牛肉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