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喝酒前為什么要燙酒呢,關(guān)鍵詞

為什么要把酒燙燙再喝?追根尋源,有這么幾個緣由:一是生存條件決定拒絕冷飲。古代的酒也一樣。所以要煮酒,撇浮沫。所以吃的喝的都要熱了,酒是高級飲品,自然的要燙熱了喝?!睘槭裁词蔷G色的呢?酒曲的問題。古代的低度非蒸餾酒可架不住這么糟蹋。你知道白樂天有一首詩嗎?“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為什么酒稱為“蟻”呢?古代喝的酒與現(xiàn)代的酒不同,沒過濾,酒沫太多。

古人喝酒前為什么愛熱一熱?

因為古代時釀酒技術(shù)并不高,通過谷物發(fā)酵得來的所謂“濁酒”中含有很多的甲醇,而甲醇是一種致癌物,并且很有可能導致失明,因而工業(yè)酒精中就因含有過量的甲醇而不能食用。所謂的“燙一壺酒”其實就是通過二次加熱然后把“濁酒”內(nèi)的甲醇揮發(fā)掉,這樣飲用的話就會更安全。這是利用了甲醇的沸點比乙醇高的性質(zhì)(乙醇即俗稱的酒精)。

古人喝酒為什么要先煮一遍?

你知道白樂天有一首詩嗎?“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為什么酒稱為“蟻”呢?古代喝的酒與現(xiàn)代的酒不同,沒過濾,酒沫太多。煮酒,是為了撇浮沫。白老先生的詩里就稱酒為“蟻”,綠蟻,是指未過濾時酒面泡沫,呈淺碧色。其實也不止他一個人這么說,比如晉代陶淵明的《擬挽歌辭》里就說:“春醪生浮蟻,何時更能嘗?”北周庾信《蒲州刺史中山公許乞酒一車未送》:“秋桑幾過落,春蟻未曾開。

”南宋詞人吳文英的《催雪》里也說:“歌麗泛碧蟻,放繡箔半鉤。”直到清代,陳維崧《無悶·益都馮相國夫子飲我以太和春賦此奉謝》里還說:“喚取鸕鶿杓到,付侍立清清小童洗。咬春說餅,滿船藥玉,幾甌冰蟻?!滨?,也是類似的意思。醅,酒之未濾者。比如唐溫庭筠《醉歌》有:“錦袍公子陳杯觴,撥醅百甕春酒香?!表f莊《灞陵道中作》里說:“秦苑落華零露濕,灞陵新酒撥醅濃。

”清湯右曾《登峴山亭至甘泉寺》里說:“休問葡萄撥醅后,甘泉一酌自清泠?!睘槭裁词蔷G色的呢?酒曲的問題。黃庭堅的《醇碧頌》里說了:“荊州士大夫家,菉豆曲酒,多碧色可愛,而病于不醇,田子醞成而味厚,故予名之曰‘醇碧’而頌之?!标懹蔚摹蹲赃m》里也說了:“家釀傾醇碧,園蔬摘矮黃?!鼻姸棺髑?,這個酒色就是綠的。

這屬于家釀酒,好不到哪去。陸游的《客至》里說:“野果嘗皆澀,村醅壓尚渾?!奔兝习傩盏目诩Z酒?!跋仭薄磅?,指的是未過濾過的重釀酒。未過濾,酒液渾濁,所以也常在古籍里讀到“濁酒”一詞。再者,就是泡沫。泡沫不僅僅是液體,還沾著點釀酒的原料。這玩意你喝起來,它一則是不好看,二則影響口感。你可以想象一下,今天你煲湯,湯里也有浮沫,那就是食材里的蛋白質(zhì)受熱硬化變異析出來的。

你把浮沫撇掉,湯就變清了。古代的酒也一樣。煮酒的,都不是蒸餾酒。蒸餾酒燙一燙就行了,因為蒸餾酒是清澈的。需要煮的酒,酒沫又稱“浮蟻”,不僅酒液里,酒甕邊上也沾著,很多。這……你喝一口酒,呸呸呸往外吐渣子,多難看。所以要煮酒,撇浮沫。那么,清代趙翼《陔馀叢考·茅柴酒》里說:“酒之劣者,俗謂之茅柴酒?!睘槭裁唇小懊┎窬啤保亢饶莻€酒,就得用茅柴生火,煮一煮。

煮酒不能用大火,小火慢慢加溫,既可以增酒香,又可以讓浮沫里的物質(zhì)硬化變異析出,然后就撇掉了。不能用大火?;鸫罅?,鍋開了,沒等浮沫撇干凈酒精都揮發(fā)沒了。古代的低度非蒸餾酒可架不住這么糟蹋。清周亮工的《書影》里說:“世人共云犀爵酌火春后,則香驟減?!被鸫阂咽菬屏耍沁€架不住犀爵煮酒呢。村醪濁酒,煮狠了就沒酒味了。

味道不足怎么辦?古人有的是缺德招——椒浸。王維的《椒園》里說:“椒漿奠瑤席,欲下云中君?!敝煲妥稹读干街械鯐x處士霍原》里說:“祠墓久摧沒,末由酹椒漿?!碧拼扆斆伞逗蛡_元觀顧道士》里也說:“藥奠肯同椒醑味,云謡空替薤歌聲?!彼?,酒又稱“椒漿”“椒醑”,其實這玩意最早是用來祭祀的,可能是有人覺著這樣喝味道比較足,后來就普及了。

過去的人為什么把酒溫熱才喝?

過去的人把酒溫熱了喝,原因最主要有三點。第一就是過去的人喝的酒,大都是米酒和黃酒,酒精度低必須要加熱之后才能喝,要是涼酒喝完了,人的身體不舒服,第二點就是釀造工藝不行,喝完酒之后極易上頭。所以也必須燙熱一下,讓里面的有害物質(zhì)揮發(fā)之后,喝了不會很快醉酒,而且到胃里也舒服。第三點,因為貧窮。很多人在看電視劇或者是歷史書的時候都會發(fā)現(xiàn),過去的古人喝酒都喜歡把酒溫熱了再喝。

像《三國演義》里的曹操,劉備煮酒論英雄;關(guān)羽溫酒斬華雄;《紅樓夢》里賈寶玉喝冷酒被薛寶釵訓斥的場景,《水滸傳》里的梁山好漢去吃飯,大都是讓店里伙計燙一壺熱酒,那為什么古人喝酒之前,都要燙熱了再喝呢?是不是熱酒更好喝呢?其實是在古代,三國時期,水滸時期,人們當時飲用的酒大都是米酒和黃酒為主,度數(shù)很低。尤其是江南一帶自古就喜米酒而不好烈酒,這種習俗一直保持到現(xiàn)在。

而且,在古代直到宋元之前都沒有蒸餾烈酒的出現(xiàn)。而米酒,黃酒以米類谷物原料釀造,本身就性涼,必須要溫熱之后才可以飲用,這樣才不會對身體內(nèi)的脾胃器官造成傷害,而且喝下去也會覺得舒服。并且古人只在飲酒的時候才佐以下酒涼菜, 如螃蟹等大寒之物,如酒再不溫熱后喝,就很容易積寒成病。當時的米酒和黃酒,顏色并不是像現(xiàn)在白酒那樣是無色透明狀,而是比較渾濁,色如米湯,也因此古人常將所飲的酒稱為“濁酒”。

而且,那時候的釀造工藝不好。并沒有產(chǎn)生如現(xiàn)代的“蒸餾”酒的釀造工藝,因此酒中的雜質(zhì)比較多。把酒溫熱了再喝,將酒的溫度加熱50度~60度,酒中的甲醇等有害物質(zhì)就會揮發(fā)掉, 因此喝溫熱的酒也有利于減少對人體的傷害。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喝白酒的時候還都喜歡喝熱的,即使在現(xiàn)代一些偏遠地區(qū)的農(nóng)村, 老人們喝家庭式小酒坊釀造的散白酒,在飲用之前依然會用熱水把小酒壺放到里邊燙熱了再喝。

那是因為小酒坊釀造提純工藝不高,在釀造的白酒里會產(chǎn)生很多的雜質(zhì)。白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也就是乙醇,還含有一定對人體有害的甲醇及乙醛。甲醇的危害主要是對人的視力造成傷害。甲醇在人體內(nèi)有積儲的作用,不易排出體外,4~10克的甲醇即可引起嚴重中毒。甲醇的性質(zhì)不穩(wěn)定,乙醇的沸點在78攝氏度,甲醇的沸點在64.7攝氏度,加熱后的白酒,甲醇會被揮發(fā)掉。

但是乙醇也揮發(fā)了,乙醇如果揮發(fā)的太多,就會影響酒的整體口感。水味兒加重變得寡淡無味。乙醛的沸點只有21度,用熱水加溫就能使它蒸發(fā)掉,乙醛是引發(fā)醉酒的首要因素,它的存在會增加酒的辛辣味兒。攝取量高的話,喝酒就容易上頭頭疼,加熱之后,乙醛濃度降低,并且辛辣味也降低了,比較好入喉。還有一點就是因為貧窮。過去的人生活條件不好,日子過的很窮困。

尤其到了冬天,沒有什么御寒的衣物。而過去的年代里,冬天又極為寒冷。所以就用喝酒來御寒,雖說酒喝下肚能夠暖身體,但沒喝之前是冰涼的,涼酒喝下肚會很不舒服,所以就把酒燙熱了再喝, 無論身體暖和了,腸胃也很舒服。所以這種方法也就流傳開來了。也許有人會問,現(xiàn)在為什么很少再看見有人把白酒熱了再喝可以說過去的米酒,黃酒都是發(fā)酵酒,現(xiàn)在的白酒是蒸餾酒。

現(xiàn)代隨著釀酒工藝不斷的提升,已經(jīng)可以將白酒中的有害物質(zhì)嚴格控制在安全范圍之內(nèi),可以說,只要是符合質(zhì)量要求的白酒,一般都不需要熱酒再去除酒中的有害物質(zhì)。如果再沿用古人那樣用溫酒喝酒的方式,則不但可能將酒中的酒精揮發(fā)掉,還會將白酒中那些含有的風味物質(zhì)也一定揮發(fā)掉,從而影響酒體的口感,再好的酒也就喝不到原有的味道了。

古代人喝白酒為什么要燙燙再喝?有什么好處?現(xiàn)代人也可以燙了再喝嗎?

“燙一壺老酒”這話聽著就古色古香。酒燙熱了喝,自古以來國人喝酒的一大特色。為什么要把酒燙燙再喝?追根尋源,有這么幾個緣由:一是生存條件決定拒絕冷飲。中國是東方農(nóng)耕文化,長期的植物類食物為主,生冷飲食就會傷到脾胃。所以吃的喝的都要熱了,酒是高級飲品,自然的要燙熱了喝。二是為了更盡興。古時候低度酒,包括黃酒、米酒,一應酒類飲品。

低度酒燙熱了喝起來會上頭快,一口悶下去立馬會有熏熏然感覺;高度酒燙熱了會使酒精揮發(fā)一些,可以喝的多點。再者,古人喝酒與喝茶一樣,都有儀式,燙酒就是喝酒的一項重要儀程。儀式感能使活動和人本身升華更高層面。可不是現(xiàn)在人所說的“裝逼”。三是健康養(yǎng)生的需要,體現(xiàn)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實質(zhì)。無論低度酒、高度酒,只要是純糧食釀造酒,性質(zhì)都是暴烈的,只是程度不同。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