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三國里的易州是今天哪里
河北省易縣.隋改南營州為易州,置易縣(今屬河北)為州治。民國廢州,以州治為易縣。
2,三國里的易州是今天哪里
益州:轄今四川、陜南、甘肅一小部分,湖北的西北部,云貴大部。本來治雒(今廣漢北),劉焉時移綿竹(今德陽東北),再移成都
3,易州的簡介
易州治所在今易縣,后置易縣為州治。唐轄境相當今河北內長城以南,安新、滿城以北,南拒馬河以西。遼以后屢有改變。清雍正時升直隸州。轄境兼有今淶源、淶水兩縣地。1913年廢,改本州為縣。境內有長城之險,為河北地區(qū)門戶。五代、北宋初,常在此和契丹劇烈戰(zhàn)爭。明代和瓦剌等部相持,此地為節(jié)制紫荊諸關重鎮(zhèn)。又以產佳墨著名,世稱“易水法”。
4,易縣屬于河北哪個市
易縣屬于河北省保定市。易縣位于河北省中部,東與淶水、定興相鄰,西與淶源接壤,北與淶水毗鄰,東南與徐水接壤、南與滿城為鄰、西南一小部分與順平縣相接。易縣總面積為2534平方公里,下轄9個鎮(zhèn)、17個鄉(xiāng)、1個民族鄉(xiāng),總人口為578167人(2017年末),其中有漢、滿、回、蒙等22個民族。歷史沿革戰(zhàn)國時就成為燕國的下都。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置易州,開皇十六年(公元597年)置易縣,上屬易州。五代時期屬后晉。開運三年(公元946年)至后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屬遼。宋代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改屬武遂郡,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復歸遼,改屬高陽軍。金天會(公元1133年)十一年歸屬金。元代太祖八年(公元1213年)屬順天府。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由縣升州,領淶水、廣昌(今淶源)兩縣。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降州為縣??谷諔?zhàn)爭時期先后設易滿徐縣、定易淶縣、易縣、龍華縣。1946年恢復易縣。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易縣
5,慷慨悲歌話易州保定易縣有著怎樣的歷史文化呢
一、易州戰(zhàn)略評價易州控據(jù)西山(指易縣西邊太行山),指顧燕(今北京周邊)、代(今蔚縣一帶)。東下則岐溝(即岐溝關,在今涿州)、督亢(戰(zhàn)國燕的膏腴之地,荊軻持督亢圖刺秦王)不可為固。西出則飛狐(太行八陘之一,即飛狐陘)、雁門(指雁門關,在今山西省忻州市代縣)不足危險也。飛狐口是故燕、代有事,易州常為必爭之地。于忠肅公(指明代于謙)曰:險有輕重,守亦有緩急。居庸、紫荊,并為畿輔噤喉。論者常先居庸,而后紫荊,不知寇窺居庸,其得入者什之三,寇窺紫荊,其得入者什之七(鐵木真攻金中都(今北京),居庸關久戰(zhàn)不下,繞道攻入紫荊關,然后內外夾擊居庸關,遂據(jù)之)。紫荊關 河山帶礪門正如秦人守函谷,而不知武關不固,咸陽遂傾。(指劉邦走武關而滅秦,定關中)蜀人守劍閣,而不知陰平已逾,成都先喪也。(指魏鄧艾偷渡陰平,奇襲成都,劉禪遂降,蜀漢亡)欲保京師,則紫荊不可不防;欲防紫荊,則易州不可不守。二、易州(易縣)歷史沿革及文化易縣之地,春秋戰(zhàn)國時為燕地(燕下都)。秦屬上谷郡。兩漢屬涿郡。晉屬范陽國。北魏亦屬范陽郡。易州城 靖遠門1、隋隋初曰昌黎郡,不久改為易州(易州得名之始)。隋煬帝初年(604年),改稱上谷郡。上谷郡(開皇元年(581年)置易州),治易,統(tǒng)縣六:易(舊有故安縣)、淶水(舊稱遒縣)、遒(舊范陽居此,俗號小范陽。開皇初年581年改為遒)、遂城(舊稱武遂)、永樂(舊稱北平)、飛狐(后周置,舊稱廣昌)隋 上谷郡2、唐唐復稱易州(開元十四年(726年),置高陽軍于城內),天寶初(742年),改稱上谷郡。乾元初(758年),復稱易州。易州(上谷郡),上。治易,領縣六:易(上),容城(上),遂城(上),淶水(上),滿城,(中,本永樂縣,天寶元年742年更名。)五回。(中下。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析易置)易州刺史盧暉上奏分易縣置城于五回山下,故名為五回縣。二十四年(736年),遷于五公城。盧暉又奏置樓亭、板城二縣,天寶之后二縣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