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東濟南御賢坊酒怎么樣
酒好,喝了頭不痛,說明是真酒。再說口感,入口很柔,回味帶了點兒高粱的清香,很有滋味。
沒有關系,只要廠家落款不是“瀘州老窖股份公司出品”就不是瀘州老窖公司的酒。還有注冊商標,沒得那個圖標的,也不是瀘州老窖的
2,我需要的是唐僧四徒的人物性格要從正反兩方面來說要符合西
唐僧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中的人物,原型為唐代僧人玄奘。玄奘,生于今河南洛陽,俗家姓名“陳祎”,法號“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后世俗稱“唐僧”。早在西夏時期的敦煌壁畫,就有唐僧取經故事,唐僧、還有人相似猴的孫悟空手牽白馬。后來不斷演繹,就有了《西游記》。唐三藏在書中雖然是以取經為責任的師父,但是實際上他卻是個性懦弱,偽善怕死,缺乏超越的理解的人。他雖然為人善良仁慈,卻不能夠明辨是非,反而屢屢聽信豬八戒的挑撥,誤會能識破妖魔詭計的孫悟空,并且總是在落入陷阱之后,才大喊:“悟空,救我!”唐僧身上集中了封建儒生的迂腐和佛教信徒的虔誠,他成天念叨著對一切“妖魔蟲豸”講仁慈,“行恕道,”是非不分,善惡不明,正邪不清,人妖顛倒,自己對惡勢力一味的屈服,軟弱,卻對忠心耿耿保護他安全,肅清西行路上障礙而“除妖滅怪”的孫悟空不能容忍。其實唐僧的形象可以說與傳說中的白面書生不謀而合,雖然滿懷理想主義,卻手無縛雞之力,當困難發(fā)生的時候,總是束手無策,坐待外援。而他的迂腐和不明是非真相,似乎在顯現(xiàn)作者對當政者昏庸無能的暗諷。但是若是只以宗教或個人修養(yǎng)的角度來看,唐三藏代表的不是圣僧,反而是凡夫俗子。由西安鐘馗文化研究所、國家級aa景區(qū)西安鐘馗故里歡樂谷、陜西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終南山鐘馗信仰民俗”傳承人鐘馗王,組織專家在秦嶺終南山下收集 整理的,鐘馗故里劉海故里財神之鄉(xiāng)陜西戶縣流傳千年《鐘馗與唐玄奘的傳說》是“終南山鐘馗信仰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神仙路鐘馗與唐玄奘的歷史考證:清康熙《戶縣志》:“天齊廟香火極盛,下為金峰寺,唐僧一行駐錫于此”。民國《重修戶縣志》:“神仙路,在縣南秦嶺山麓,并山東西一小徑,名神仙路相傳為唐玄奘法師取經所由之道”。傳說唐太宗貞觀十三年,唐太宗為取得大乘真經,遍求賢才,唐玄奘毛遂自薦在帝前施禮道:“貧僧不才,原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唐王大喜,上前將御手扶起,道:“法師果能盡此忠賢,不怕程途遙遠,跋涉山川,朕情愿與你拜為兄弟?!毙暑D首謝恩。唐王果是十分賢德,就去那寺里佛前,與玄奘拜了四拜,口稱“御弟圣僧”。玄奘感謝不盡,道:“陛下,貧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顧如此?我這一去,定要捐軀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即死也不敢回國,永墮沉淪地獄?!彪S在佛前拈香,以此為誓。張紀中版《新西游記》中的唐僧待玄奘回到洪福寺里,眾徒弟異口同聲地道:“師父,嘗聞人言,西天路遠,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無回,難保身命。”玄奘道:“我已發(fā)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經,永墮沉淪地獄。大抵是受王恩寵,不得不盡忠以報國耳。終南福泉,鐘馗有賜福驅魔之法,學之以用可也?!笔且梗逝谴髟?,沿神仙路過白馬河直奔終南福泉鐘馗故里,拜見鐘馗行過大禮,道:“徒為唐王江山永固,受旨天竺取經,路途多妖魔,拜求天師之賜福驅魔大法?!倍Y畢,鐘馗也不吝賜,如此這般教化一番,用福泉水沐浴凈手后,贈予護身符一個,福泉水一盞,鐘馗菜三道,鐘馗酒上桌后,鐘馗也不相讓直飲至酣然。當宿安頓玄奘駐錫于金峰寺。次早,唐王見了玄奘,先教收拾行囊馬匹,通關文牒,浙版西游記唐僧劇照(19張)然后著官人執(zhí)壺酌酒。太宗舉爵,玄奘謝恩,接了御酒,道:“陛下,酒乃僧家頭一戒,貧僧自為人,不會飲酒。”太宗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只飲此一杯,以盡朕奉餞之意?!毙什桓也皇堋=恿司?,方待要飲,只見太宗低頭,將御指拾一撮塵土,彈入酒中。玄奘不解其意。太宗笑道:“御弟呵,這一去,到西天,幾時可回?”玄奘成竹在胸道:“只在三年,徑回上國?!碧诘溃骸叭站媚晟睿竭b路遠,御弟可進此酒:寧戀本鄉(xiāng)一捻土,莫愛他鄉(xiāng)萬兩金”。玄奘方悟捻土之意,復謝恩飲盡,辭謝出關而去。
唐僧 特征:有氣質、修養(yǎng)、風度,不會辦實事。 唐僧基本符合封建時代上層的形象,他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重修養(yǎng)、輕勞 動、斯文、迂腐,但缺乏統(tǒng)治者狡詐的一面。 唐僧的藝術魅力主要在于理想化,合乎封建時代的理想人格。但作者對于其之筆墨及新穎性和獨特性來看,比其他幾位還差了些。 孫悟空 特征:有能力,會辦事,也能出風頭,但有時也會恃才傲物、桀敖不馴和沖動。 孫悟空無庸置疑是唐僧集團中的最有勞動能力的人,頭腦靈敏,干主要工作, 他有著強烈的正義感,敢做敢當,敢于和惡勢力挑戰(zhàn),但是有時由于做事不仔細思考,而顯得沖動.孫悟空是作者花最多筆墨的人物,藝術魅力自不用說。 特征:好吃懶做、好色、愚蠢、愛貪小,但本性善良。 對應者:豬八戒 豬八戒形象的藝術旨趣是很高的,在語言和行為上都很有特色,既有真實性又有適當夸張.在師傅和孫悟空鬧矛盾時,豬八戒總是在一旁煽風點火,挑撥離間.當大師兄被趕走后,他又想出盡風頭,但他那實力能行嗎?所以,到了關鍵時刻,他又去找回孫悟空,倆人齊心協(xié)力救師傅. 對應者:沙僧 特征:肯吃苦,憨厚老實,但又沒有主見. 這是當代工人階級的代表。沙僧的主要工作是挑擔,是體力活,看似可有可無,決不象孫悟空那么出風頭,總是那樣默默無聞地工作著.但他的工作卻是不可或缺的??墒怯袝r他自己的想法和注意又太少了,只懂得聽從.
3,李白的號青蓮居士因其是什么
你好李白自號青蓮居士。這個別號,代表著他的精神世界的一個側面;表明了他的某種志向和情趣,聯(lián)系著他童年時期的一段生活經歷?! ∈紫?,李白非常喜愛青蓮花,他有不少詩篇詠蓮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是李白的名句。這與其說是對別人的贊譽,不如說是他的自我寫照。他的自號反映了他這種崇高的生活情趣?! ∑浯?,李白自號青蓮居士,是出于對佛教的信仰。青蓮花是佛教圣物,居于青、黃、赤、白四色蓮花之首。李白在詩文中多次寫到青蓮花,都與佛教寺廟、佛教人物和佛教活動有關?!扒嗌彙?佛教圣物;“居士”不出家的信佛者。“青蓮居士”者,信佛者李白之自謂也?! ∽詈?,李白自號當于他的出生地及童年時期的生活經歷有關。李白出生在西域條支,直到五歲才隨家人遷居蜀中。他的出生地附近盛產青蓮花,他應該是有機會親眼看見它們的。可以說李白自號青蓮居士,當是出于對他的出生地以及童年生活的追憶和眷戀。
由于唐宋兩代的典籍中,綿州只有"清廉鄉(xiāng)"之稱,而無"青蓮鄉(xiāng)"之記載,故謂李白以居地"青蓮鄉(xiāng)"為號是沒有根據(jù)的.李白號青蓮居士是因李白居住在綿州彰明縣青蓮鄉(xiāng)的說法始于明代的楊慎,乃其個人之臆斷.實際上,"青蓮"是一個包含佛理的名詞,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個意象,在《全唐詩》和《全唐文》中,該詞絕大多數(shù)都與表達佛教意義的內涵有關.熟悉佛教的李白,是感興趣于"青蓮"一詞的佛理內涵而以之為號的 你好李白自號青蓮居士。這個別號,代表著他的精神世界的一個側面;表明了他的某種志向和情趣,聯(lián)系著他童年時期的一段生活經歷?! ∈紫?,李白非常喜愛青蓮花,他有不少詩篇詠蓮花?!扒逅鲕饺兀烊蝗サ耧棥?這是李白的名句。這與其說是對別人的贊譽,不如說是他的自我寫照。他的自號反映了他這種崇高的生活情趣?! ∑浯?,李白自號青蓮居士,是出于對佛教的信仰。青蓮花是佛教圣物,居于青、黃、赤、白四色蓮花之首。李白在詩文中多次寫到青蓮花,都與佛教寺廟、佛教人物和佛教活動有關?!扒嗌彙?佛教圣物;“居士”不出家的信佛者?!扒嗌従邮俊闭撸欧鹫呃畎字灾^也。 最后,李白自號當于他的出生地及童年時期的生活經歷有關。李白出生在西域條支,直到五歲才隨家人遷居蜀中。他的出生地附近盛產青蓮花,他應該是有機會親眼看見它們的??梢哉f李白自號青蓮居士,當是出于對他的出生地以及童年生活的追憶和眷戀。
1因為李白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ń袼拇ń停┣嗌忇l(xiāng)。2洛陽-香山寺 香山寺位于龍門東山山腰,其建筑古樸渾厚,掩映于蒼松翠柏之中。該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后),梁王武三思奏請武則天予以重修,正式命名為“香山寺”。當時的香山寺“危樓切漢,飛閣凌霄,石像七龕,浮圖八角”。 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832年),白居易將給密友元稹撰寫墓志銘的潤筆費,捐修香山寺,并撰寫了《修香山寺記》。名人名山名寺,相得益彰,使寺名大振。白居易還把自己在洛陽12年所寫的八百首詩,編為十卷,取名《白氏洛中集》,放在香山寺藏經堂內。白居易曾常住寺內,自號“香山居士”,和胡果、吉皎、鄭據(jù)、劉真、盧負、張渾、李元爽、僧如滿等結為“香山九老公”。唐會昌六年(公元846年0,白居易病逝舊居履道里,家人遵囑將其葬于香山寺北和滿師塔之側3元豐三年,蘇軾謫居黃州。這時,他的俸祿減了一半,而家里供養(yǎng)的人口又多。為了維持生計,他不得不把每月的四千五百錢,分為三十份,每份用麻繩穿起來掛在梁上,每天早上用畫叉取一串錢下來,交給妻子王閏之安排一日三餐。如果當天有些節(jié)余,蘇軾就非常高興地把這些小錢裝在一只罐子里,以備有客人來訪時買酒喝。這時,蘇軾的老朋友馬正卿專程從揚州來看望蘇軾,目睹“先生窮到骨”的生活,不禁心酸難過,便找到昔日的同窗,黃州太守徐君猷求他將臨臬亭下過去駐兵的數(shù)十畝荒地撥給蘇軾開墾耕種,以解決吃飯問題。徐太守欣然應允,蘇軾十分感激,給馬正卿寫了一首詩,以示謝意: 馬生本窮士,從我二十年。 日夜望我貴,求分買山錢。 我今反累生,借耕輟茲田。 刮毛龜背上,何時得成氈。 可憐馬生癡,至今夸我賢。 眾笑終不悔,施一當獲千。 蘇軾對于墾植這片土地很高興,不但解決了吃飯問題,更因其在黃州城東,是一塊坡地,與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當年植樹種花的忠州“東坡”相似。白居易是蘇軾敬慕的人,于是他效法白居易,將其地稱為“東坡”,自號“東坡居士”。他還在東坡上筑室,取名為“雪堂”,并親自寫了“東坡雪堂”的匾額。宋人洪邁在《容齋三筆,東坡慕樂天》中說:“詳考其意,蓋專慕白樂天而然?!?4晚年隱居石湖5李清照,南宋人,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父親李格非是當時有名的學者兼散文作家。母親是狀元王拱辰的孫女,好寫文章。李清照18歲時和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夫婦二人志同道合,賦詩做詞,時相唱和。而且,兩人均喜歡收集金石,是當時著名的金石家。 南宋初年,金兵入侵,黃河南北相繼淪陷。建炎元年,金兵渡過黃河,面對金兵,李清照只好和丈夫分別渡淮南奔。在混亂的局勢中,趙明誠接受了湖州太守的任命。但他在赴任途中中暑染病,死于建康(今南京)。夫妻二人收藏的金石字畫也都流失,李清照只身奔波于杭州、越州(今紹興)、臺州和金華一帶,飽嘗了國破家亡的凄苦生活。后來,她隨胞弟遷到了杭州,才定居下來。 幾年來的顛沛流離使李清照備受逃亡之苦,最使她痛心的是丈夫的去世和他們苦心收藏的珍貴金石書畫散失殆盡。在一次次打擊面前,她盼望局勢平穩(wěn)、生活安定。因而,她為自己的住處題名為“易安室”,并自號為“易安居士”。
4,鐘春離是誰
古時候,齊國有個長得很丑的女人叫鐘春離,因為長得丑,四十歲的時候還沒有嫁出去。有一天,她聽人說齊宣王貪圖安逸而不思國政,就去求見齊宣王。她先到王宮找管事的官員,說:“我想進齊王后宮,做一個打掃衛(wèi)生的仆人?!敝車娜寺犕?,都笑她說:這是一個后臉皮的丑女,王宮中的女子多著呢,她這樣丑的女子卻沒有過。有個好事的人把這件事講給齊宣王,齊宣王也覺得好笑,想見見她有多丑,便讓人招鐘春離進來。齊王說:“你以平民百姓的身份來見我,一定有什么特殊的本領吧?”鐘春離說:“我沒有別的本事,只是會用隱語預示吉兇的法術?!饼R王很想看她的法術,就讓她當眾演示,好叫大家猜。鐘春離答應了。先是一揚目,露露牙齒,再舉手,輕輕拍著手腕,然后問到:“危險吧?”齊王不知道她這是什么意思,又問左右官員,沒有一個人懂得這個丑女的意思。齊王便讓她自己說出來。鐘春離便上前解釋說:揚目,是我替大王察看烽火之變,將有戰(zhàn)亂發(fā)生;露齒,就是代替大王打開群臣之口,敢于直諫;舉手是替大王斥退奸佞之徒;拍手碗,是替大王拆毀游樂飲宴之臺,以崇尚節(jié)儉。齊宣王聽了非常高興,便要立鐘春離為王后??社姶弘x卻說:“不采納我的話,又怎能納娶我的身呢!請大王以治理國家為當務之急。以選賢任能為頭等大事?!饼R宣王聽后和受啟發(fā)和教益。從此他禮賢下士,疏遠佞臣,遣散游客,用宴嬰為相國,孟軻為客卿,國家得到了大治。
鐘春離就是鐘無鹽故事1鐘無艷復姓鐘離名春,無鹽人,世稱鐘無艷,是齊宣王的王后。鐘無鹽是歷史上著名的丑婦,生得高額深眼,長腰粗腿肥頸禿發(fā),雞胸駝背,皮膚漆黑。由于貌丑,到四十歲還沒出嫁。但鐘無鹽武術高強,天生聰慧,才智過人,是位很有才干的女政治家。雖然齊宣王喜歡飲酒作樂,好色無能,但他對鐘無艷的奇才高藝佩服得五體投地,便立她為王后。在她的輔佐下,齊宣王從此罷宴樂,除佞臣,強兵馬,強國庫,使齊國強盛一時。春秋戰(zhàn)國時代,兼并侵擾,此起彼落,用現(xiàn)在話說是“競爭激烈”,各國的“民本思想”就都十分盛行,一個黎民百姓,也可以毫無顧忌地求見國君,陳述自己的愿望,對國家施政方針提出建議。有一天,無艷也鼓足勇氣,前往臨淄求見齊宣王。無艷見到齊宣王,大言不慚地說:“傾慕大王美德,愿執(zhí)箕帚,聽從差遣!”齊宣王后宮國色天香的佳麗比比皆是,更不缺執(zhí)役人等,聽了無艷的話,看著眼前這個丑陋的女人,竟然異想天開,不自量力,禁不住哈哈大笑。不料無艷卻鎮(zhèn)靜自若,一本正經地連說:“危險??!危險??!”齊宣王半是玩笑半是認真地說:“你說危險,那是什么啊?愿聞其詳?!庇谑菬o鹽慢條斯理,侃侃道來:“秦楚環(huán)伺齊國,虎視眈眈,而齊國內政不修,忠奸不辨,太子不立,眾子不教,齊王你專務嬉戲,聲色犬馬,這是第一件可憂慮的事情;興筑漸臺,高聳入云,飾以彩緞絲絹,綴以黃金珠王,玩物喪志,利令智昏,這是第二件可憂慮的事情;賢良逃匿山林,謅諛環(huán)伺左右,諫者不得通入,讜論難得聽聞,這是第三件可憂慮的事情;花天酒地,夜以繼日,女樂緋優(yōu),充斥宮掖,外不修諸侯之禮,內不秉國家之治,這是第四件可憂慮的事情。危機四伏,已是危險之至!”齊宣王開始還是要聽不聽,漸漸地目瞪口呆,無艷說完之后良久才虔敬地說道:“得聆教言,猶如暮鼓晨鐘,如果我今后還有一點點進步,皆君所賜?!眲x那之間,齊宣王一驚而悟,即刻下令拆除漸臺,罷去女樂,斥退諂佞,摒棄浮華,然后勵精圖治,從此齊國國勢蒸蒸日上。無艷也成了齊宣王的王后。無艷雖然外貌丑陋,卻能在進德修業(yè)上補救,學識上的修養(yǎng),事理上的觀察,以及道德勇氣的培養(yǎng),日積月累,都有了豐厚的基礎,因此在第一次見面的交談中就能一針見血地切中時弊,暢所欲言,震撼著齊宣王的心弦。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身為一國之君的齊宣王,平日聽慣了阿邊奉承的話語,若非具有靈明的頭腦,如何能夠分辨而且接受逆耳之言?更難能可貴的是聞過則喜,從善如流,是非具有堅強的意志力不可的。無鹽的義正辭嚴,固然博得了千古美名,齊宣王也算是十分的難能可貴! 人們常用“貌似無鹽”來形容丑女,這“無艷”指的是戰(zhàn)國時代齊國無鹽縣(今山東東平縣東部)的丑女鐘離春。書上說她“四十未嫁”,“極丑無雙”,“凹頭深目,長肚大節(jié),昂鼻結喉,肥頂少發(fā)”,而且“皮膚烤漆”。 她額頭前突,雙眼下凹,鼻孔向上翻翹,頭顱大,頭發(fā)少,頸部喉結比男人的還要大,皮膚黑紅,好大年紀未出嫁。當時執(zhí)政的齊宣王政治腐敗,國事昏暗,性格暴烈,喜歡被人吹棒,全國上下人心惶惶。 鐘離春雖然貌丑,但飽讀詩書,志向遠大,她為了拯救國家,冒著殺頭的危險,當著齊宣王的面一一陳述他的劣跡,并指出如果不懸崖勒馬,就會國破家亡。 齊宣王聽后不但沒有殺鐘離春,反而大受感動,把鐘離春看成是自己的一面寶鏡,并封為王后.元人還將她的事跡編成雜劇,贊揚她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故事2鐘無艷復姓鐘離名春,無鹽人,世稱鐘無鹽,是齊宣王的皇后。鐘無艷是歷史上著名的丑婦,生得高額深眼,長腰粗腿肥頸禿發(fā),雞胸駝背,皮膚漆黑。由于貌丑,到四十歲還沒出嫁。但鐘無艷武術高強,天生聰慧,才智過人,是位很有才干的女政治家。雖然齊宣王喜歡飲酒作樂,好色無能,但他對鐘無艷的奇才高藝佩服得五體投地,便立她為皇后。在她的輔佐下,齊宣王從此罷宴樂,除佞臣,強兵馬,強國庫,使齊國強盛一時。春秋戰(zhàn)國時代,兼并侵擾,此起彼落,用現(xiàn)在話說是“競爭激烈”,各國的“民本思想”就都十分盛行,一個黎民百姓,也可以毫無顧忌地求見國君,陳述自己的愿望,對國家施政方針提出建議。有一天,無艷也鼓足勇氣,前往臨淄求見齊宣王。無艷見到齊宣王,大言不慚地說:“傾慕大王美德,愿執(zhí)箕帚,聽從差遣!”齊宣王后宮國色天香的佳麗比比皆是,更不缺執(zhí)役人等,聽了無艷的話,看著眼前這個丑陋的女人,竟然異想天開,不自量力,禁不住哈哈大笑。不料無艷卻鎮(zhèn)靜自若,一本正經地連說:“危險??!危險啊!”齊宣王半是玩笑半是認真地說:“你說危險,那是什么啊?愿聞其詳?!庇谑菬o艷慢條斯理,侃侃道來:“秦楚環(huán)伺齊國,虎視眈眈,而齊國內政不修,忠奸不辨,太子不立,眾子不教,齊王你專務嬉戲,聲色犬馬,這是第一件可憂慮的事情;興筑漸臺,高聳入云,飾以彩緞絲絹,綴以黃金珠王,玩物喪志,利令智昏,這是第二件可憂慮的事情;賢良逃匿山林,謅諛環(huán)伺左右,諫者不得通入,讜論難得聽聞,這是第三件可憂慮的事情;花天酒地,夜以繼日,女樂緋優(yōu),充斥宮掖,外不修諸侯之禮,內不秉國家之治,這是第四件可憂慮的事情。危機四伏,已是危險之至!”齊宣王首先還是要聽不聽,漸漸地目瞪口呆,無艷說完之后良久才虔敬地說道:“得聆教言,猶如暮鼓晨鐘,如果我今后還有一點點進步,皆君所賜?!眲x那之間,齊宣王一驚而悟,即刻下令拆除漸臺,罷去女樂,斥退諂佞,摒棄浮華,然后勵精圖治,從此齊國國勢蒸蒸日上。無艷也成了齊宣王的王后。無艷雖然外貌丑陋,卻能在進德修業(yè)上補救,學識上的修養(yǎng),事理上的觀察,以及道德勇氣的培養(yǎng),日積月累,都有了豐厚的基礎,因此在第一次見面的交談中就能一針見血地切中時弊,暢所欲言,震撼著齊宣王的心弦。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身為一國之君的齊宣王,平日聽慣了阿邊奉承的話語,若非具有靈明的頭腦,如何能夠分辨而且接受逆耳之言?更難能可貴的是聞過則喜,從善如流,是非具有堅強的意志力不可的。無艷的義正辭嚴,固然博得了千古美名,齊宣王也算是十分的難能可貴!
那叫鐘離春再看看別人怎么說的。
5,題壁詩是什么
題壁詩是古代詩歌中的瑰寶,是一種值得研究的文化現(xiàn)象。 題壁詩有多種類型。就載體而言,題壁詩雖然都是題在墻壁上,但墻壁又有寺壁、石壁、郵亭壁、殿壁、樓壁之分。題于寺壁者如宋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鳖}于石壁者如唐寒山的一首無題詩:“一住寒山萬事休,更無雜念掛心頭。閑于石壁題詩句,任運還同不系舟。”題于郵亭壁者如:“山月曉仍在,林風涼不絕。殷勤如有情,惆悵令人別?!保ㄎ簯c之《詩人玉屑》卷十)題于殿壁者如:“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保ā杜f唐書?柳公權傳》)題于樓壁者如《水滸》第三十七回宋江的“反詩”:“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漫嗟吁。他時若遂凌云志,敢笑黃巢不丈夫?!碧扑螘r期,出于愛護墻壁的需要,也為了方便題詩者,不少寺院、驛站專門設有詩板(詩牌)供過往行人題詩,據(jù)王定?!短妻浴肪硎骸笆衤酚酗w泉亭,亭中詩板百余,然非作者所為。后薛能佐、李福于蜀道過此,題云:‘賈椽曾空去,題詩豈易哉!’悉打去諸板,惟留李端《巫山高》一篇而已?!庇謸?jù)魏慶之《詩人玉屑》卷十一:“澧陽道旁有甘泉寺,因萊公、丁謂曾留行記,從而題詠者甚眾,碑牌滿屋。”可見當時詩板(詩牌)之多。就內容而言,題壁詩皆有感而作,是有所寄托的。大致可分如下類型:第一,政治抱負。這類詩大多對現(xiàn)實不滿,不平則鳴。宋無名氏《題壁》詩云:“白塔橋邊賣地經,長亭短驛最分明。如何只說臨安路,不較中原有幾程!”諷刺南宋某些人茍且偷安,不思收復中原,“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冷酷現(xiàn)實。第二,生活困難,乞求得到社會贊助,題詩于壁,廣而告之。有的甚至帶有商品性質,題詩者據(jù)以牟利。據(jù)清厲鶚《宋詩紀事》卷七:“許洞以文辭稱于吳,尤邃于《左氏春秋》。嗜酒,嘗從酒店貸款。一日大寫壁,作歌數(shù)百首,鄉(xiāng)人競來觀之,售數(shù)倍,乃盡捐其所負?!痹S洞別出心裁,舉辦題壁詩展覽,得到一筆經濟收入。第三,志趣愛好。有些詩頗富哲理,堪稱警句。據(jù)《宋詩紀事》卷九十六:“宣和癸卯,仆游嵩山峻極中院,法堂后檐壁間有詩云:‘一團茅草亂蓬蓬,驀地燒天驀地空。爭似滿爐煨榾柮,漫騰騰地暖烘烘?!渑噪`書四字云:‘勿毀此詩?!律甘驹唬骸怂淖炙抉R相公(按:指司馬光)親書也。’”上詩用燒茅草和煨榾柮兩個比喻說明了一個道理:暴發(fā)戶往往來如風雨,去似微塵;而老老實實循序漸進的人卻能順利地到達目的地。第四,發(fā)思古之幽情,撫今追昔,感慨萬千。唐代宰相王播自幼貧寒,曾寄居揚州惠昭寺木蘭院攻讀。和尚嫌貧愛富,瞧不起他。寺里有個規(guī)矩:敲鐘開飯??墒怯幸惶欤醪ヂ牭界娐暼コ燥垥r,只見飯?zhí)靡驯P狼藉。王播意識到有人故意戲弄他,遂題詩寺壁,憤然離去。20年后,王播出任揚州刺史,決定重游惠昭寺。寺內一片驚恐,眾僧匆忙把王播當年的題壁詩用碧紗籠罩起來,王播來到寺中,一眼就看到當年的題壁詩被碧紗覆蓋。他暗暗發(fā)笑,揮筆又題詩于壁:“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阇黎飯后鐘。二十年里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王定?!短妻浴肪砥撸┰娪们昂髮Ρ鹊氖址?,以“飯后鐘”和“碧紗籠”兩件事尖銳地諷刺了和尚前倨后恭、附炎趨勢的行為。題壁詩歷史悠久,始于兩漢,盛于唐宋。漢末師宜官是可考的最早題壁者之一。據(jù)《晉書》卷三十六轉引衛(wèi)恒《四體書勢》云:“至(漢)靈帝好書,時多能者,而師宜官為最,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甚矜其能?;驎r不持錢,詣酒家飲,因書其壁,顧觀者以酬酒,討錢足而滅之?!睅熞斯?,東漢南陽人,書法家。這是古代題壁的最早記載,可惜其題壁的具體內容已無從得知。漢代以后,題壁者代不乏人。南北朝時期,題壁詩漸多。唐代,題壁詩驟然大增,開始形成一種風氣。元稹《駱口驛二首》其一云:“郵亭壁上數(shù)行字,崔李題名王白詩。盡日無人共言語,不離墻下至行時。”元稹甚至盡日“不離墻下”,欣賞題壁詩。可見官壁、驛墻壁題詩之多。唐憲宗元和間,白居易、元稹詩歌盛行一時,題元、白詩歌于壁者到處可見,據(jù)元稹《白氏長慶集序》:“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墻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痹?、白二人也親為題壁。葛立方《韻語陽秋》卷三云:“元白齊名,有自來矣。元微之寫白詩于閬州西寺,白樂天寫元詩百篇,合為屏風,更相傾慕如此?!闭绨拙右自凇洞鹞⒅吩娭兴f:“君寫我詩盈寺壁,我題君句滿屏風。與君相與知何處,兩葉浮萍大海中?!睋?jù)唐人詩集統(tǒng)計,當時題壁詩的作者有百數(shù)十家,其中以寒山、崔顥等最為著名。寒山為著名詩僧,居始豐縣(今浙江天臺)寒巖,好吟詩唱偈。據(jù)《全唐詩》寒山小傳:“嘗于竹木石壁書詩,并村墅屋壁所寫文句三百余首,今編詩一卷?!笨梢姾街娋}于壁。他在一首無題詩中宣稱:“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來六百首。一例書巖石,自夸云好手?!焙筋}壁詩總數(shù)達600首之多。可惜有一半散失了。宋代題壁之風方興未艾,舉凡郵亭、驛墻、寺壁等處多所題詠,叫人目不暇接。據(jù)宋周輝《清波雜志》卷十:“郵亭客舍,當午炊暮宿,馳擔小留次,觀壁間題字,或得親朋姓字,寫途路艱辛之狀,篇什有可采者。其筆畫柔弱,語言哀怨,皆好事者戲為婦人女子之作……輝頃隨侍趙官上饒,舟行至釣臺敬謁祠下,詩板留題,莫知其數(shù)?!笨梢婎}詩之多。又據(jù)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二:“予近在鎮(zhèn)江攝帥幕,暇時同僚游甘露寺,偶題近作小詞于壁間……其僧頑俗且聵,愀然問同官曰:‘方泥得一堵好壁,可惜寫了?!柚?,戲曰:‘近日和尚耳明否?’曰:‘背聽如故?!柙唬骸仲t眼目亦自來不認得物事,壁間之題,漫圬墁之,便是甘露寺祖風也?!務叽笮Α!笨梢姼事端轮诮^無寧日,刷了又題,題了又刷,循環(huán)往復,這便是甘露寺的“祖風”。趙宋一朝,不僅甘露寺如此,舉國皆然。宋代可考的著名的題壁詩及其作者有王禹偁《題僧壁》、蘇舜欽《題花山寺壁》、王安石《書何氏宅壁》、楊萬里《題龍歸寺壁》、陸游《題酒家壁》、蘇軾《題西林壁》等等。元代以后,題壁詩已遠不如唐宋之盛了。為什么唐宋時期題壁成風呢?第一,唐宋時期,尤其是唐代,詩歌創(chuàng)作臻于極盛。題壁詩之多,正是當時詩歌創(chuàng)作繁榮的具體體現(xiàn)之一。第二,“題壁”是唐宋時期詩人“發(fā)表”作品的途徑之一。唐宋時期雖然已經發(fā)明了雕版印刷,但由于當時印刷能力很有限,還有大量詩歌不能刻印出來,“題壁”就成為一種“發(fā)表”詩作的最佳方式。題壁簡單易行,只要把作品寫在墻壁上,天南海北的過往行人見而讀之,就可傳播開來。
題壁詩是古代詩歌中的瑰寶,是一種值得研究的文化現(xiàn)象。題壁詩有多種類型。就載體而言,題壁詩雖然都是題在墻壁上,但墻壁又有寺壁、石壁、郵亭壁、殿壁、樓壁之分。就內容而言,題壁詩皆有感而作,是有所寄托的。大致可分如下類型:第一,政治抱負。這類詩大多對現(xiàn)實不滿,不平則鳴。第二,生活困難,乞求得到社會贊助,題詩于壁,廣而告之。有的甚至帶有商品性質,題詩者據(jù)以牟利。第三,志趣愛好。有些詩頗富哲理,堪稱警句?! ☆}壁詩的類型 就載體而言,題壁詩雖然都是題在墻壁上,但不是說什么墻都可以。墻壁又有寺壁、石壁、郵亭壁、殿壁、樓壁之分。題于寺壁者如宋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鳖}于石壁者如唐寒山的一首無題詩:“一住寒山萬事休,更無雜念掛心頭。閑于石壁題詩句,任運還同不系舟?!鳖}于郵亭壁者如:“山月曉仍在,林風涼不絕。殷勤如有情,惆悵令人別?!保ㄎ簯c之《詩人玉屑》卷十)題于殿壁者如:“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舊唐書·柳公權傳》)題于樓壁者如《水滸》第三十七回宋江的“反詩”:“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漫嗟吁。他時若遂凌云志,敢笑黃巢不丈夫?!碧扑螘r期,出于愛護墻壁的需要,也為了方便題詩者,不少寺院、驛站專門設有詩板(詩牌)供過往行人題詩,據(jù)王定?!短妻浴肪硎骸笆衤酚酗w泉亭,亭中詩板百余,然非作者所為。后薛能佐、李福于蜀道過此,題云:‘賈椽曾空去,題詩豈易哉!’悉打去諸板,惟留李端《巫山高》一篇而已?!庇謸?jù)魏慶之《詩人玉屑》卷十一:“澧陽道旁有甘泉寺,因萊公、丁謂曾留行記,從而題詠者甚眾,碑牌滿屋?!笨梢姰敃r詩板(詩牌)之多?! 【蛢热荻?,題壁詩皆有感而作,是有所寄托的。大致可分如下類型:第一,政治抱負。這類詩大多對現(xiàn)實不滿,不平則鳴。宋無名氏《題壁》詩云:“白塔橋邊賣地經,長亭短驛最分明。如何只說臨安路,不較中原有幾程!”諷刺南宋某些人茍且偷安,不思收復中原,“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冷酷現(xiàn)實。第二,生活困難,乞求得到社會贊助,題詩于壁,廣而告之。有的甚至帶有商品性質,題詩者據(jù)以牟利。據(jù)清厲鶚《宋詩紀事》卷七:“許洞以文辭稱于吳,尤邃于《左氏春秋》。嗜酒,嘗從酒店貸款。一日大寫壁,作歌數(shù)百首,鄉(xiāng)人競來觀之,售數(shù)倍,乃盡捐其所負?!痹S洞別出心裁,舉辦題壁詩展覽,得到一筆經濟收入。第三,志趣愛好。有些詩頗富哲理,堪稱警句。據(jù)《宋詩紀事》卷九十六:“宣和癸卯,仆游嵩山峻極中院,法堂后檐壁間有詩云:‘一團茅草亂蓬蓬,驀地燒天驀地空。爭似滿爐煨榾柮,漫騰騰地暖烘烘?!渑噪`書四字云:‘勿毀此詩。’寺僧指示曰:‘此四字司馬相公(按:指司馬光)親書也。’”上詩用燒茅草和煨榾柮兩個比喻說明了一個道理:暴發(fā)戶往往來如風雨,去似微塵;而老老實實循序漸進的人卻能順利地到達目的地。第四,發(fā)思古之幽情,撫今追昔,感慨萬千。唐代宰相王播自幼貧寒,曾寄居揚州惠昭寺木蘭院攻讀。和尚嫌貧愛富,瞧不起他。寺里有個規(guī)矩:敲鐘開飯??墒怯幸惶?,王播聽到鐘聲去吃飯時,只見飯?zhí)靡驯P狼藉。王播意識到有人故意戲弄他,遂題詩寺壁,憤然離去。20年后,王播出任揚州刺史,決定重游惠昭寺。寺內一片驚恐,眾僧匆忙把王播當年的題壁詩用碧紗籠罩起來,王播來到寺中,一眼就看到當年的題壁詩被碧紗覆蓋。他暗暗發(fā)笑,揮筆又題詩于壁:“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阇黎飯后鐘。二十年里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保ㄍ醵ū!短妻浴肪砥撸┰娪们昂髮Ρ鹊氖址?,以“飯后鐘”和“碧紗籠”兩件事尖銳地諷刺了和尚前倨后恭、附炎趨勢的行為。 題壁詩的歷史 題壁詩始于兩漢,盛于唐宋。漢末師宜官是可考的最早題壁者之一。據(jù)《晉書》卷三十六轉引衛(wèi)恒《四體書勢》云:“至(漢)靈帝好書,時多能者,而師宜官為最,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或時不持錢,詣酒家飲,因書其壁,顧觀者以酬酒,討錢足而滅之?!睅熞斯伲瑬|漢南陽人,書法家。這是古代題壁的最早記載,可惜其題壁的具體內容已無從得知?! h代以后,題壁者代不乏人。南北朝時期,題壁詩漸多。唐代,題壁詩驟然大增,開始形成一種風氣。元稹《駱口驛二首》其一云:“郵亭壁上數(shù)行字,崔李題名王白詩。盡日無人共言語,不離墻下至行時。”元稹甚至盡日“不離墻下”,欣賞題壁詩。可見官壁、驛墻壁題詩之多。唐憲宗元和間,白居易、元稹詩歌盛行一時,題元、白詩歌于壁者到處可見,據(jù)元稹《白氏長慶集序》:“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墻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痹?、白二人也親為題壁。葛立方《韻語陽秋》卷三云:“元白齊名,有自來矣。元微之寫白詩于閬州西寺,白樂天寫元詩百篇,合為屏風,更相傾慕如此?!闭绨拙右自凇洞鹞⒅吩娭兴f:“君寫我詩盈寺壁,我題君句滿屏風。與君相與知何處,兩葉浮萍大海中?!薄 ?jù)唐人詩集統(tǒng)計,當時題壁詩的作者有百數(shù)十家,其中以寒山、崔顥等最為著名。寒山為著名詩僧,居始豐縣(今浙江天臺)寒巖,好吟詩唱偈。據(jù)《全唐詩》寒山小傳:“嘗于竹木石壁書詩,并村墅屋壁所寫文句三百余首,今編詩一卷。”可見寒山之詩均題于壁。他在一首無題詩中宣稱:“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來六百首。一例書巖石,自夸云好手?!焙筋}壁詩總數(shù)達600首之多。可惜有一半散失了?! ∷未}壁之風方興未艾,舉凡郵亭、驛墻、寺壁等處多所題詠,叫人目不暇接。據(jù)宋周輝《清波雜志》卷十:“郵亭客舍,當午炊暮宿,馳擔小留次,觀壁間題字,或得親朋姓字,寫途路艱辛之狀,篇什有可采者。其筆畫柔弱,語言哀怨,皆好事者戲為婦人女子之作……輝頃隨侍趙官上饒,舟行至釣臺敬謁祠下,詩板留題,莫知其數(shù)。”可見題詩之多。又據(jù)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二:“予近在鎮(zhèn)江攝帥幕,暇時同僚游甘露寺,偶題近作小詞于壁間……其僧頑俗且聵,愀然問同官曰:‘方泥得一堵好壁,可惜寫了?!柚瑧蛟唬骸蘸蜕卸鞣??’曰:‘背聽如故?!柙唬骸仲t眼目亦自來不認得物事,壁間之題,漫圬墁之,便是甘露寺祖風也?!務叽笮?。”可見甘露寺之壁絕無寧日,刷了又題,題了又刷,循環(huán)往復,這便是甘露寺的“祖風”。趙宋一朝,不僅甘露寺如此,舉國皆然。宋代可考的著名的題壁詩及其作者有王禹偁《題僧壁》、蘇舜欽《題花山寺壁》、王安石《書何氏宅壁》、楊萬里《題龍歸寺壁》、陸游《題酒家壁》、蘇軾《題西林壁》等等。 元代以后,題壁詩已遠不如唐宋之盛了。為什么唐宋時期題壁成風呢?第一,唐宋時期,尤其是唐代,詩歌創(chuàng)作臻于極盛。題壁詩之多,正是當時詩歌創(chuàng)作繁榮的具體體現(xiàn)之一。第二,“題壁”是唐宋時期詩人“發(fā)表”作品的途徑之一。唐宋時期雖然已經發(fā)明了雕版印刷,但由于當時印刷能力很有限,還有大量詩歌不能刻印出來,“題壁”就成為一種“發(fā)表”詩作的最佳方式。題壁簡單易行,只要把作品寫在墻壁上,天南海北的過往行人見而讀之,就可傳播開來。
6,論語十則中的諺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宜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薄 ∽釉唬骸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薄 ∽迂晢栐唬骸翱孜淖雍我灾^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薄 ∽釉唬骸澳R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薄 ∽釉唬骸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薄 ∽釉诖ㄉ希唬骸笆耪呷缢狗?,不舍晝夜?!薄 ∽釉唬骸拔釃L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薄 譯文] 孔子說:“學習知識,進而按時溫習它,不也是令人高興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兒嗎?我有才學,別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惱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嗎?”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孔子說:“光讀書學習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卻不去讀書學習,就什么都學不到?!薄 】鬃诱f:“由(子路)!教給你什么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正的知啊!” 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么被人們謚為‘文’呢?”孔子說:“孔文子聰敏好學,不認為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是羞恥,因此謚他為‘文’?。 薄 】鬃诱f:“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卻不感覺滿足,教導他人不知疲倦,這些對我來說,有哪一點是我所具備的呢?” 孔子說:“三個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為我的教師的人在中間;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的短處,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薄 】鬃诱f:“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薄 】鬃釉诤舆呎f:“消逝的時光像這河水一樣呀!日夜不停?!薄 】鬃诱f:“我曾經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來思考,卻沒有長進,不如去學習?!?/div>
論語就是這些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子曰:“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遠乎?” (《泰伯》)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 成語多了些 撥云見日 稱王稱霸 重睹天日 垂范百世 詞不達意 竄端匿跡 大才盤盤 大公無私 大含細入 大好河山 大聲疾呼 大相徑庭 大有可觀 代拆代行 擔驚受怕 丹鳳朝陽 膽大心粗 憚赫千里 當耳邊風 島瘦郊寒 倒戈卸甲 悼心失圖 倒背如流 倒持泰阿 登木求魚 堤潰蟻孔 羝羊觸藩 掂斤播兩 點金乏術 電光朝露 刁斗森嚴 吊爾郎當 東拉西扯 洞察其奸 凍解冰釋 斗粟尺布 斗折蛇行 都頭異姓 獨步當時 獨辟蹊徑 獨善其身 黷武窮兵 妒能害賢 短褐穿結 斷頭將軍 度德量力 奪門而出 蛾眉皓齒 訛言惑眾 惡跡昭著 扼吭奪食 扼喉撫背 餓莩遍野 爾虞我詐 發(fā)人深省 浮白載筆 伏低做小 芙蓉并蒂 拊背扼喉 付之丙丁 父慈子孝 蝮蛇螫手,壯士解腕 肝腸寸斷 甘敗下風 敢不承命 干父之蠱 剛愎自用 高材疾足 高官顯爵 隔年皇歷 個中妙趣 更長夢短 綆短汲深 功敗垂成 公報私仇 弓調馬服 勾魂攝魄 鉤心斗角 鉤章棘句 狗惡酒酸 姑妄聽之 姑射神人 孤犢觸乳 孤立無援 孤鸞寡鵠 古道熱腸 股肱之力 谷賤傷農 告朔餼羊 故步自封 固步自封 告貸無門 瓜瓞綿綿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關東出相,關西出將 觀過知仁 鰥寡孤獨 冠絕一時 歸根到底 龜鶴遐壽 龜冷支床 詭變多端 佹得佹失 貴耳賤目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駭浪驚濤 邯鄲學步 含苞待放 漢官威儀 行行出狀元 豪奪巧取 毫不諱言 好吃懶做 好整以暇 河東獅吼 何患無辭 合而為一 合從連衡 褐衣不完 橫殃飛禍 哄動一時 轟動一時 弘毅寬厚 宏圖大志 后車之戒 后患無窮 囫圇半片 虎落平川 花朝月夕 華不再揚 華屋秋墟 華亭鶴唳 畫餅充饑 劃一不二 懷寶迷邦 渙然冰釋 宦海風波 皇皇不可終日 灰飛煙滅 毀于一旦 晦跡韜光 繪影繪聲 薈萃一堂 渾身解數(shù) 魂不附體 混沌不分 混淆視聽 活靈活現(xiàn) 豁達大度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貨真價實 激昂慷慨 積案盈箱 擊鼓鳴金 擊中要害 赍糧藉寇 機變如神 饑不擇食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疾風勁草 及賓有魚 極而言之 極目迥望 岌岌不可終日 急景凋年 汲引忘疲 蟣虱相吊 掎裳連袂 幾次三番 濟寒賑貧 計不旋踵 計出萬全 稷蜂社鼠 記問之學 浹髓淪膚 家道從容 家給民足 夾袋人物 佳兒佳婦 加官進爵 夾板醫(yī)駝子 戛戛獨造 甲第連天 嫁禍于人 價廉物美 駕輕就熟 駕霧騰云 肩摩轂擊 監(jiān)守自盜 尖擔兩頭脫 奸同鬼蜮,行若狐鼠 繭絲牛毛 間不容發(fā) 見鞍思馬 見風是雨 見機而行 僭賞濫刑 姜桂之性 江東父老 將門虎子 對不起諺語就這些 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白米飯好吃,五谷田難種 邊學邊問,才有學問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孔子說:"學習后按一定時間去復習,怎么不感到愉快?有志同道合的人來,怎么不開心呢?別人不了解自己卻不生氣,怎么算不上是有修養(yǎng)的人呢?"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 (《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了呢?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說:“復習學過的知識,可得從中獲得新的知識與體會。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法適從;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讓學業(yè)陷入困境?!?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子說:"仲由,我教給你的東西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的。"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孔子說:“看見賢人(德才兼?zhèn)涞娜耍蛯W習他的長處,希望和他一樣;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短處自己也有就要改正。"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泰伯》) 曾子說:“士人(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剛強、勇毅,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道路又很遙遠。把實現(xiàn)‘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說:"直到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jié),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謝的。"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不要強行于別人身上?!?/div>
第一則: 為人處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孔子說:"學習后按一定時間去復習,怎么不感到愉快?有志同道合的人來,怎么不開心呢?別人不了解自己卻不生氣,怎么算不上是有修養(yǎng)的人呢?" 重點字詞解釋: (1)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墩撜Z》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tǒng)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shù)臅r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薄!傲暋?,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通假字,音yuè,實意“悅”,愉快的意思。 (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樂(lè):與說有所區(qū)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拼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道德上很有修養(yǎng)的人。 補充詞解釋: 而:連詞 亦(yì):同樣、也是 乎: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可譯“嗎” 自:從 知:了解 而:連詞[編輯本段]第二則:為人處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 (《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了呢? " 重點字詞解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魯國人 南武城(現(xiàn)在山東嘉祥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后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jù)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多次檢查;二是從多個方面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shù)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三:泛指多次。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guī)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意思是:真誠、誠實 (5)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于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補充詞解釋: 吾:我 日:每天 為:替 謀:辦事,出主意 忠:盡心竭力[編輯本段]第三則:學習方法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說:“復習學過的知識,可得從中獲得新的知識與體會。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重點字詞解釋: 注:本章的“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并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 我以為合并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為完整:在能力范圍以內,盡量廣泛閱覽典籍,反復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復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并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能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 也有學者以為作“溫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適,因為按字面上解釋,僅做到吸收古今知識而未有領悟心得,只像是知識的買賣者,不足以為師。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師”的意義。在論語中師字一共見于14章,其中意義與今日的老師相近者。 故:舊的知識。 知:領悟。 可:可以。 以:憑借。 為:做。 另外詞解釋: 溫故知新(成語): 請注意不是溫故而知新 【解釋】: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xiàn)在。 【出自】:《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 【示例】:~是學習上的重要方法。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用于學習、工作或其他[編輯本段]第四則:學習方法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法適從;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讓學業(yè)陷入困境?!? 重點字詞解釋: 而:連詞,表示轉折。 則:連詞,相當于“就”“便”。 罔(wǎng):迷惑 殆(dài):這里指有害。本意:危險[編輯本段]第五則:學習方法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子說:"仲由,我教給你的東西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的。" 重點字詞解釋: 女(rǔ):通“汝”人稱代詞,你 知(zhì):本字指“是知(智zhì)也”:通“智”聰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東西 誨:教,傳授。 乎:語音助詞。 由:仲由(子路)(前542~前480)字季路,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zhèn)卞橋村)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編輯本段]第六則:學習態(tài)度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孔子說:“看見賢人(德才兼?zhèn)涞娜耍蛯W習他的長處,希望和他一樣;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 重點字詞解釋: 思:希望,想著。 ?。褐阜词∮袥]有相同的毛病。 齊:相等 賢人:德才兼?zhèn)涞娜? 焉:在其中,代詞。[編輯本段]第七則:學習態(tài)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短處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詞解釋: 必有我?guī)熝桑阂姷劫t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焉,相當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 焉:兼詞“與之”,在那里。 之:字指擇其善者而從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編輯本段]第八則:怎樣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泰伯》) 曾子說:“士人(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剛強、勇毅,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道路又很遙遠。把實現(xiàn)‘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詞語解釋: 弘毅:剛強,勇毅 仁: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鬃影选叭省弊鳛樽罡叩牡赖略瓌t、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guī)范集于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xiàn)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后世產生很大的影響。《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庇帧翱思簭投Y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庇帧缎l(wèi)靈公》:“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薄肚f子.在宥》:“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鼻遄T嗣同《仁學.界說》:“仁為天地萬物之源,故虛心,故虛識?!盵編輯本段]第九則:怎樣做人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說:"直到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jié),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謝的。" 補充詞解釋: 凋:凋謝 歲寒:在此指艱苦的環(huán)境[編輯本段]第十則:怎樣做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不要強行于別人身上?!? 重點字詞解釋: 一言:一個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許。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欲:喜歡,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評析本段:后為成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它在今天的社會道德修養(yǎng)方面有積極意義,已成為警世格言。
7,諸葛亮用過的計謀
木牛流馬 空城計 七擒七縱 八陣圖 草船借箭 三次錦囊妙計 激將法(諸葛亮計激周瑜) 圍魏救趙(孔明一紙救江東) 十面埋伏——孔明設伏擒張任 疑兵之計——孔明設疑勝曹操 各個擊破——孔明安居平五路
孔明兵法二十四篇(以下是全文)——三國時期造就天下三分之勢的著名政治家及軍事家,蜀國丞相諸葛孔明所著,原有二十四篇,但其中八務、七戒、六恐、五懼之法現(xiàn)已失傳。 視聽第三 賞罰第十 將苑之兵權篇 納言第四 喜怒第十一 將苑之逐惡篇 察疑第五 治亂第十二 將苑知人性篇 治人第六 教令第十三 將苑之將才篇 舉措第七 斬斷第十四 將苑之將器篇 考黜第八 思慮第十五 將苑之將弊篇 治軍第九 陰察第十六 作者簡介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父母早死,為避東漢末戰(zhàn)亂,隨叔父到荊州。叔父死后,在南陽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隱居十年,結交士人,觀察天下大勢。后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輔佐。他向劉備提出聯(lián)吳抗曹、據(jù)有荊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對策。赤壁之戰(zhàn)前夕,親往江東聯(lián)絡孫吳,結成抗曹聯(lián)盟,使曹操敗退。又幫助劉備經營荊州,占領益州,建立蜀漢政權。劉備征吳失敗后,於臨死前在白帝城將自己的孩子及復興漢室的大業(yè)托付給他。從此,諸葛亮擔負起蜀國重擔,重新與孫吳修好,又平定南方的叛亂,并屢次北伐曹魏,兢兢業(yè)業(yè),嘔心瀝血,以致積勞成疾,在公元234年病逝於北伐前線五丈原。他是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曹魏的司馬懿與他多次交兵后,亦贊嘆他是「天下奇才」。 視聽第三 視聽之政,謂視微形,聽細聲。形微而不見,聲細而不聞,故明君視微之幾,聽細之大,以內和外,以外和內。故為政之道,務於多聞,是以聽察采納眾下之言,謀及庶士,則萬物當其目,眾音佐其耳。故經云:「圣人無常心,以百姓為心?!鼓繛樾囊暎跒樾难?,耳為心聽,身為心安。故身之有心,若國之有君,以內和外,萬物昭然。觀日月之形,不足以為明,聞雷霆之聲,不足以為聽,故人君以多見為智,多聞為神。夫五音不聞,無以別宮商,五色不見,無以別玄黃。蓋聞明君者常若晝夜,晝則公事行,夜則私事興。或有吁嗟之怒而不得聞,或有進善之忠而不得信。怨生不聞,則枉者不得申,進善不納,則忠者不得信,邪者容其奸。故書云:「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天聽?!勾酥^也。 納言第四 納言之政,謂為諫諍,所以采眾下之謀也。故君有諫臣,父有諫子,當其不義則諍之,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惡不可順,美不可逆;順惡逆美,其國必危,夫人君拒諫,則忠臣不敢進其謀,而邪臣專行其政,此為國之害也。故有道之國,危言危行;無道之國,危行言孫,上無所聞,下無所說。故孔子不恥下問,周公不恥下賤,故行成名著,后世以為圣。是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 察疑第五 察移之政,謂察朱紫之色,別宮商之音。故紅紫亂朱色,淫生疑正樂。亂生於遠,疑生於惑。物有異類,形有同色。白石如玉,愚者寶之,魚目似珠,愚者取之;狐貉似犬,愚者蓄之;枯蔞似瓜,愚者實之。故趙高指鹿為馬,秦王不以為疑;范蠡貢越美女,吳王不以為惑。計疑無定事,事疑無成功。故圣人不可以意說為明,必信夫卜,占其吉兇。書曰:「三人占,必從二人之言?!苟写笠烧?,「謀及庶人」。故孔子云,明君之治,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內,惟患內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不患賤不知貴,惟患貴不知賤。故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馬為策己者馳,神為通己者明。故人君決獄行刑,患其不明?;驘o罪被辜,或有罪蒙恕,或強者專辭,或弱者侵犯,或直者被枉,或屈者不伸,或有信而見疑,或有忠而被害,此皆招天之逆氣,災暴之患,禍亂之變。惟明君治獄案刑,問其情辭,如不虛不匿,不枉不弊,觀其往來,察其進退,聽其聲響,瞻其看視,刑懼聲哀,來疾去遲,還顧吁嗟,此怨結之情不得伸也。上瞻盜視,見怯退還,喘息卻聽,沉吟腹計,語言失度,來遲去速,不敢及顧,此罪人欲自免也??鬃釉唬骸敢暺渌?,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治人第六 治人之道,謂道之風化,陳示所以也。故經云:「道之以德義而民與行,示之以號好惡而民之知禁?!谷赵轮鳎娤卵鲋?,乾坤之廣,萬物順之。是乃堯、舜之君,遠夷貢獻,桀、紂之君,諸夏背叛,非天移動其人,是乃上化使然也。故治人猶如養(yǎng)苗,先去其穢。故國之將興,而伐於國,國之將衰,而伐於山。明君之治,務知人之所以患皂服之使,小國之臣。故曰,皂服無所不克,莫知其極,克食於民,而人有饑乏之變,則生亂逆。唯勸農業(yè),無奪其時,唯薄賦斂,無盡民財。如此,富國安民,不亦宜也?夫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安。故唐、虞之政,利人相逢,用天之時,分地之利,以豫兇年,秋存余糧,以給不足,天下通財,路不拾遺,民無去就。故五霸之世,不足者奉有余。故今諸侯好利,利興民爭,災害并起,強弱相侵,躬耕者少,末作者多,民如浮云,手足不安。經云:「不貴難德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貴無用之物,使民心不亂。」各理其職,是以圣人之政治者。古者齊景公之時,病民下奢侈,不遂禮制。周、秦之宜,去文就質,而勸民之有利也。夫作無用之器,聚無益之貨,金銀壁玉,珠璣翡翠,奇珍異寶,遠方所出,此非庶人之所用也。錦繡纂組,綺羅綾轂,玄黃衣帛,此非庶人之所服也。雕文刻鏤,伎作之巧,難成之功,妨害農事,輜駢出入,袍裘索澤,此非庶人之所飾也。重門畫獸,蕭墻數(shù)仞,冢墓過度,竭財高尚,此非庶人之所居也。經云:「庶人之所好者,唯躬耕勤苦,謹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制之以財,用之以禮,豐年不奢,兇年不儉,素有蓄積,以儲其后,此治人之道,不亦合於四時之氣乎? 舉措第七 舉措之政,謂舉直措諸枉也。夫治國猶於治身,治身之道,務在養(yǎng)神,治國之道,務在舉賢,是以養(yǎng)神求生,舉賢求安。故國之有輔,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細,輔不可弱,柱細則害,輔弱則傾。故治國之道,舉直措諸枉,其國乃安。夫柱以直木為堅,輔以直士為賢,直木出於幽林,賢士出於眾下。故人君選舉,必求隱處,或有懷寶迷邦,匹夫同位;或有高才卓絕,不見招求;或有忠賢孝弟,鄉(xiāng)里不舉;或有隱居以求志,行義以達其道;或有忠質於君,明黨相讒。堯舉逸人,湯招有莘,周公采賤,皆得其人,以致太平。故人君懸賞以待功,設位以待士,不曠庶官,辟四門以興治務,玄纁以聘幽隱,天下歸心,而不仁者遠矣。夫所用者非所養(yǎng),所養(yǎng)者非所用,貧陋為下,財色為上,讒邪得志,忠直遠放,玄纁不行,焉得賢輔哉?若夫國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賢之過也。夫失賢而不危,得賢而不安,未之有也。為人擇官者亂,為官擇人者治,是以聘賢求士,猶嫁娶之道也,未有自嫁之女,出財為婦。故女慕財聘而達其貞,士慕玄纁而達其名,以禮聘士,而其國乃寧矣。 考黜第八 考黜之政,謂遷善黜惡。明主在上,心昭於天,察知善惡,廣及四海,不敢遺小國之臣,下及庶人,進用賢良,退去貪懦,明 良上下,企及國理,眾賢雨集,此所以勸善黜惡,陳之休咎。故考黜之政,務知人之所苦。其苦有五?;蛴行±粢蚬珵樗剑藱嘧骷?,左手執(zhí)戈,右手治生,內侵於官,外采於民,此所苦一也;或有過重罰輕,法令不均,無罪被辜,以致滅身,或有重罪得寬,扶強抑弱,加以嚴刑,枉責其情,此所苦二也;或有縱罪惡之吏,害告訴之人,斷絕語辭,蔽藏其情,掠劫亡命,其枉不常,此所苦三也;或有長吏數(shù)易守宰,兼佐為政,阿私所親,枉克所恨,逼切為行,偏頗不承法制,更因賦斂,傍課采利,送故待新,夤緣徵發(fā),詐偽儲備,以成家產,此所苦四也;或有縣官慕功,賞罰之際,利人之事,買賣之費,多所裁量,專其價數(shù),民失其職,此所苦五也。凡此五事,民之五害,有如此者,不可不黜,無此五者,不可不遷。故書云:「三載考績,黜陟幽明?!?治軍第九 治軍之政,謂治邊境之事,匡教大亂之道,以威武為政,誅暴討逆,所以存國家安社稷之計。是以有文事必有武備,故含血之 蠹,必有爪牙之用,喜則共戲,怒則相害,人無爪牙,故設兵革之器,以自輔衛(wèi)。故國以軍為輔,君以臣為佑,輔強則國安,輔弱則國危,在於所任之將也。非民之將,非國之輔,非軍之主。故治國以文為政,治軍以武為計;治國不可以不從外,治軍不可以不從內。內謂諸夏,外謂戎狄。戎狄之人,難以理化,易以威服,禮有所任,威有所施。是以黃帝戰(zhàn)於涿鹿之野,唐堯戰(zhàn)於丹浦之水,舜伐有苗,禹討有扈,自五帝三王至圣之主,德化如斯,尚加之以威武,故兵者兇器,不得已而用之。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謀,然后乃施其事。審天地之道,察眾人之心,習兵革之器,明賞罰之理,觀敵眾之謀,視道路之險,則安危之處,占主客之情,知進退之宜,順機會之時,設守御之備,強征伐之勢,揚士卒之能,圖成敗之計,處生死之事,然后乃可出軍任將,張禽敵之勢,此為軍之大略也。夫將者,人之司命,國之利器,先定其計,然后乃行,其令若漂水暴流,其獲若鷹隼之擊物,靜若弓弩之張,動若機關之發(fā),所向者破,而敵自滅。將無思慮,士無氣勢,不齊其心,而專其謀,雖有百萬之眾,而敵不懼矣。非讎不怨,非敵不戰(zhàn)。工非魯般之目,無以見其工巧;戰(zhàn)非孫武之謀,無以出其計運。夫計謀欲密,攻敵欲疾,獲若鷹擊,戰(zhàn)若河決,則兵未勞而敵自散,此用兵之勢也。故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者不懼。是以智者先勝而后求戰(zhàn),暗者先戰(zhàn)而后求勝;勝者隨道而途修,敗者斜行而失路,此順逆之計也。將服其威、士專其力,勢不虛動,運如圓石,從高墜下,所向者碎,不可救止,是以無敵於前,無敵於后,此用兵之勢也。故軍以奇計為謀,以絕智為主,能柔能剛,能弱能強,能存能亡,疾如風雨,舒如江海,不動如泰山,難測如陰陽,無窮如地,充實如天,不竭如江河,始終如三光,生死如四時,衰旺如五行,奇正相生,而不可窮。故軍以糧食為本,兵以奇正為始,器械為用,委積為備。故國困於 貴買,貧於遠輸,攻不可再,戰(zhàn)不可三,量力而用,用多則費。 罷去無益,則國可寧也,罷去無能,則國可利也。夫善攻者敵不 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故善攻者不以兵革,善守者不 以城郭。是以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堅甲銳兵,不足以為強。 敵欲固守,攻其無備;敵欲興陣,出其不意;我往敵來,謹設所 居;我起敵止,攻其左右;量其合敵,先擊其實。不知守地,不 知戰(zhàn)日,可備者眾,則專備者寡。以慮相備,強弱相攻,勇怯相 助,前后相赴,左右相趨,如常山之蛇,首尾俱到,此救兵之道 也。故勝者全威,謀之於身,知地形勢,不可豫言。議之知其得 失,詐之知其安危,計之知其多寡,形之知其生死,慮之知其苦 樂,謀之知其善備。故兵從生擊死,避實擊虛,山陵之戰(zhàn),不仰 其高,水上之戰(zhàn),不逆其流,草上之戰(zhàn),不涉其深,平地之戰(zhàn), 不逆其虛,道上之戰(zhàn),不逆其孤;此五者,兵之利,地之所助也 。夫軍成於用勢,敗於謀漏,饑於遠輸,渴於躬井,勞於煩擾, 佚於安靜,疑於不戰(zhàn),惑於見利,退於刑罰,進於賞賜,弱於見 逼,強於用勢,困於見圍,懼於先至,驚於夜呼,亂於暗昧,迷 於失道,窮於絕地,失於暴卒,得於豫計。故立旌旗以視其目, 擊金鼓以鳴其耳,設斧鉞以齊其心,陳教令以同其道,興賞賜以 勸其功,行誅伐以防其偽。晝戰(zhàn)不相聞,旌旗為之舉,夜戰(zhàn)不相 見,火鼓為之起,教令有不從,斧鉞為之使。不知九地之使,則 不知九變之道。天之陰陽,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獲 處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敵,不知其士,則不知其敵,不知其敵, 每戰(zhàn)必殆,故軍之所擊,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五間之道,軍 之所親,將之所厚,非圣智不能用,非仁賢不能使。五間得其情 ,則民可用,國可長保。故兵求生則備,不得已則斗,靜以理安 ,動以理威,無恃敵之不至,恃吾之不可擊。以近待遠,以逸待 勞,以飽待饑,以賞待虛,以生待死,以眾待寡,以旺待衰,以 伏待來。整整之旌,堂堂之鼓,當順其前,而覆其后,固其險阻 ,而營其表,委之以利,柔之以害,以治軍之道全矣。 賞罰第十 賞罰之政,謂賞善罰惡也。賞以興功,罰以禁奸,賞不可不平 ,罰不可以不均。賞賜知其所施,則勇士知其所死;刑罰知其所 加,則邪惡知其所畏。故賞不可虛施,罰不可妄加,賞虛施則勞 臣怒,罰妄加則直士恨,是以羊羹有不均之害,楚王有信讒之敗 。夫將專持生殺之威,必生可殺,必殺可生,忿怒不詳,賞罰不 明,教令不常,以私為公,此人國之五危也,賞伐不明,教令有 不從,必殺可生,眾奸不禁;必生可殺,士卒散亡;忿怒不詳, 威武不行,賞罰不明,下不勸功;政教不當,法令不從;以私為 公,人有二心。故眾奸不禁,則不可久,士卒散亡,其眾必寡; 威武不行,見敵不起;下不勸工,上無強輔;法令不從,事亂不 理,人有二心,其國危殆。故防奸以政,救奢以儉,忠直可使理 獄,廉平可使賞賜。賞罰不曲,則人死服。路有饑人,廄有肥馬 ,可謂亡人而自存,薄人而自厚。故人君先募而后賞,先令而后 誅,則人親附,畏而愛之,不令而行。賞罰不正,則忠臣死於非 罪,而邪臣死於非功。賞賜不避怨仇,則齊桓得管仲之力;誅罰 不避親戚,則周公有殺地之名。書云:「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無黨無偏,王道平平?!勾酥^也。 喜怒第十一 喜怒之政,謂喜不應喜無喜之事,怒不應怒無怒之物,喜怒之 間,必明其類。怒不犯無罪之人,喜不從可戮之士,喜怒之際, 不可不詳。喜不可縱有罪,怒不可戮無辜,喜怒之事,不可妄行 。行其私而廢其功,將不可發(fā)私怒,而興戰(zhàn)必用眾心,茍合以私 忿而合戰(zhàn),則用眾必敗。怒不可以復悅,喜不可以復怒,故以文 為先,以武為后,先勝則必后負,先怒則必后悔,一朝之忿,而 亡其身。故君子威而不猛,忿而不怒,憂而不懼,悅而不喜。可 忿之事,然后加之威武,威武加則刑罰施,刑罰施則眾奸塞。不 加威武,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眾惡不理,其國亡。 治亂第十二 治亂之政,謂省官并職,去文就質也。夫綿綿不絕,必有亂結 ,纖纖不伐,必成妖孽。夫三綱不正,六紀不理,則大亂生矣。 故治國者,圓不失規(guī),方不失矩,本不失末,為政不失其道,萬 事可成,其功可保。夫三軍之亂,紛紛擾擾,各惟其理。明君治 其綱紀,政治當有先后,先理綱,后理紀;先理令,后理罰;先 理近,后理遠;先理內,后理外;先理本,后理末;先理強,后 理弱;先理大,后理小;先理身,后理人。是以理網則紀張,理 令則罰行,理近則遠安,理外則外端,理本則末通,理強則弱伸 ,理大則小行,理上則下正,理身則人敬,此乃治國之道也。 教令第十三 教令之政,謂上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為, 人之所瞻也。夫釋己救人,是謂逆政,正己教人,是謂順政。故 為君之道,以教令為先,誅罰為后,不教而戰(zhàn),是謂棄之。先習 士卒用兵之道,其法有五:一曰,使目習其旌旗指麾之變,縱橫 之術;二曰,使耳習聞金鼓之聲,靜動行止;三曰,使心習刑罰 之嚴,爵賞之利;四曰,使手習五兵之便,斗戰(zhàn)之備;五曰,使 足習周旋走趨之列,進退之宜;故號為五教。教令軍隊,各有其 道。左教青龍,右教白虎,前教朱雀,后教玄武,中央軒轅,大 將軍之所處,左矛右戟,前盾后弩,中央旗鼓。旗鼓俱進。聞鼓 則進,聞金則止,隨其指揮,五陳乃理。正陳之法,旗鼓之主: 一鼓,舉其青旗,則為直陣;二鼓,舉其赤旗,則為銳陣;三鼓 ,舉其黃旗,則為方陣;四鼓,舉其白旗,則為圓陣;五鼓,舉 其黑旗,則為曲陣。直陣者,木陣也;銳陣者,火陣也;方陣者 ,土陣也;圓陣者,金陣者;曲陣者,水陣也。 此五行之陣,輾轉相生,沖對相勝,相生為救,相勝為戰(zhàn),相 生為助,相勝為敵。凡結五陣之法,五五相保,五人為一長,五 長為一師,五師為一枝,五枝為一火;五火為一撞,五撞為一軍 ,則軍士具矣。夫兵利之所便,務知節(jié)度。短者持矛戟,長者持 弓弩,壯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給糧牧,智者為謀主。鄉(xiāng) 里相比,五五相保,一鼓整行,二鼓習陣,三鼓起食,四鼓嚴辦 ,五鼓就行。聞鼓聽金,然后舉旗,出兵以次第,一鳴鼓三通, 旌旗發(fā)揚,舉兵先攻者賞,卻退者斬,此教令也。 斬斷第十四 斬斷之政,謂不從教令之法也。其法有七,一曰輕,二曰慢, 三曰盜,四曰欺,五曰背,六曰亂,七曰誤,此治軍之禁也。當 斷不斷,必受其亂,故設斧鉞之威,以待不從令者誅之。軍法異 等,過輕罰重,令不可犯,犯令者斬。期會不到,聞鼓不行,乘 寬自留,避回自止,初近后遠,喚名不應,車甲不具,兵器不備 ,此為輕軍,輕軍者斬。受令不傳,傳令不審,迷惑吏士,金鼓 不聞,旌旗不睹,此謂慢軍,慢軍者斬。食不稟糧,軍不省兵, 賦賜不均,阿私所親,取非其物,借貸不還,奪人頭者,以獲其 功,此謂盜軍,盜軍者斬。變改姓名,衣物不鮮,旌旗裂壞,金 鼓不具,兵刃不磨,器仗不堅,矢不著羽,弓弩無弦,法令不行 此為欺軍,欺軍者斬。聞鼓不進,聞金不止,按旗不伏,舉旗不 起,指揮不隨,避前向后,縱發(fā)亂行,折其弓弩之勢,卻退不斗 ,宜左或右,扶傷舉死,自托而歸,此謂背軍,背軍者斬。出軍 行將,士卒爭先,紛紛擾擾,車騎相連,咽塞路道,后不得先, 呼喚喧嘩,無所聽從,失亂行次,兵刃中傷,長短不理,上下縱 橫,此為亂軍,亂軍者斬。屯營所止,問其鄉(xiāng)里,親近相隨,共 食相保,不得越次,強入他伍;干誤次第,不可呵止,度營出入 ,不由門戶,不自啟白,奸邪所起,知者不告,罪同一等,合人 飲酒,阿私取受,大言警語,疑惑吏士,此謂誤軍,誤軍者斬。 斬斷之后,此萬事乃理也。 思慮第十五 思慮之政,謂思近慮遠也。夫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故君子思 不出其位。思者,正謀也,慮者,思事之計也。非其位不謀其政 ,非其事不慮其計。大事起於難,小事起於易。故欲思其利,必 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是以九重之臺,雖高必壞。故仰 高者不可怨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是以秦穆公伐鄭,二子知 其害;吳王受越女,子胥知其?。挥菔軙x璧馬,宮之奇知其害; 宋襄公練兵車,目夷知其負。凡此之智,思慮之至,可謂明矣, 夫隨覆陳之軌,追陷溺之后,以赴其前,何及之有?故秦承霸業(yè) ,不及堯、舜之道。夫危生於安,亡生於存,亂生於治。君子視 微知著,見始知終,禍無從起,此思慮之政也。 陰察第十六 陰察之政,譬喻物類,以覺悟其意也。外傷則內孤,上惑則下 疑;疑則親者不用,惑則視者失度;失度則亂謀,亂謀則國危, 國危則不安。是以思者慮遠,遠慮者安,無慮者危。富者得志, 貧者失時,甚愛太費,多藏厚亡,竭財相買,無功自專,憂事眾 者煩,煩生於怠。船漏則水入,囊穿則內空,山小無獸,水淺無 魚,樹弱無巢,墻壞屋傾,堤決水漾,疾走者仆,安行者遲,乘 危者淺,履水者懼,涉泉者溺,遇水者渡,無楫者不濟,失侶者 遠顧,賞罰者少功,不誠者失信。唇亡齒寒,毛落皮單。阿私亂 言,偏聽者生患。善謀者勝,惡謀者分,善之勸惡,如春雨澤。 麒麟易乘,駑駘難習。不視者盲,不聽者聾。根傷則葉枯,葉枯 則花落,花落則實亡。柱細則屋傾,本細則末撓,下小則上崩。 不辨黑白,棄土取石,羊虎同群。衣破者補,帶短者續(xù)。弄刀者 傷手,打者傷足。洗不必江河,要之卻垢;馬不必麒麟,要之疾 足;賢不必圣人,要之智通??傊形宓拢阂辉唤┲贡?,二 曰賞賢罰罪,三曰安仁和眾,四曰保大定功,五曰豐撓拒讒,此 之謂五德。 將苑之兵權篇 夫兵之權者, 是三軍之司命, 主將之威勢. 將能執(zhí)兵之權, 操兵之要勢, 而臨群下, 譬如猛虎, 加之羽翼而 翔四海, 隨所遇而施之. 若將失權, 不操 其勢, 亦如魚龍脫於江湖, 欲求游洋之勢, 奔濤戲浪, 何可得也. 將苑之逐惡篇 夫軍國之弊, 有五害焉: 一曰, 結黨相連, 毀 賢良; 二曰, 侈其衣服, 異其冠帶; 三曰, 虛夸妖術, 詭言神道; 四曰, 關察是非, 利以動眾; 五曰, 伺候得失, 陰結敵人. 此所謂奸偽悖德之人, 可遠而不可親也. 將苑之人性篇 夫人之性, 莫難察焉. 美惡既殊, 情貌不一. 有溫良而為詐者, 有外 恭而內欺者, 有外勇而內怯者, 有盡力而不忠者.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 一曰 , 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 二曰, 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 三曰, 咨之以計謀而 觀其識; 四曰, 告知以禍難而觀其勇; 五曰, 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六曰, 臨 之以利而觀其廉; 七曰, 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將苑之將才篇 夫將材有九. 道之以德, 齊之以禮, 而知其饑寒, 察其勞苦, 此之謂人將 . 事無茍免, 不為利擾, 有死之榮, 無生之辱, 此之謂義將. 貴而不驕, 勝而 不恃, 賢而能下, 剛而能忍, 此之謂禮將. 奇變莫測, 動應多端, 轉禍為福, 臨危制勝, 此之謂智將. 進有厚賞, 退有嚴刑, 賞不逾時, 刑不擇貴, 此之謂 信將. 足輕戎馬, 氣蓋千夫, 善固疆場, 長於箭戟, 此之謂步將. 登高履險, 馳射如飛, 進則先行, 退則后殿, 此之謂騎將. 氣凌三軍, 志輕疆虜, 怯於小 戰(zhàn), 勇於大敵, 此之謂猛將. 見賢若不及, 從諫如順流, 寬而能剛, 勇而多計 , 此之謂大將. 將苑之將器篇 將之器, 其用大小不同. 若乃察其奸, 伺其禍, 為眾所服, 此十夫之將. 夙興夜寐, 言詞密察, 此百夫之將. 直而有慮, 勇而能斗, 此千夫之將. 外貌 桓桓, 中情烈烈, 知人勤勞, 悉人饑寒, 此萬夫之將. 進賢進能, 日慎一日, 誠信寬大, 閑於理亂, 此十萬人之將. 仁愛治於下, 信義服鄰國, 上知天文, 中察人事, 下識地理, 四海之內, 視如室家, 此天下之將. 將苑之將弊篇 夫為將之道, 有八弊焉, 一曰貪而無厭, 二曰妒賢嫉能, 三曰信讒好佞, 四曰料彼不自料, 五曰猶豫不自決, 六曰荒淫於酒色, 七曰奸詐而自怯, 八曰 狡言而不以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