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酒業(yè)九合諸侯多少錢,子孔子曰恒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什么時期

1,子孔子曰恒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什么時期

1 春秋時期2 通過改革內政,改革軍制,發(fā)展生產,尊王攘夷等措施來“相”恒公。3 使得齊國成為最強盛之國,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晉文公 楚莊王 新興地主階級利益 秦國 為了加強秦朝的經濟的發(fā)展,增強國力 有不明白的加我qq1456740653 我歷史很好

子孔子曰恒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什么時期

2,管仲既用任政與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

出自《史記--管晏列傳》! 大意是: 管仲被選用提拔以后,在齊國負責掌理政事,齊桓公因此以強大的國力而稱霸,多次以天下盟主的地位會合諸侯,統(tǒng)一號令天下,這些都是因為管仲負責管理齊國帶來的結果。
齊桓公任用管仲以后,在齊國掌管政事,因為這樣齊桓公才得以稱霸 多次(貌似真的是九次)會合諸侯,天下諸侯都聽從他的號令(根據當時情況不能說成統(tǒng)一),這都是管仲的功勞啊

管仲既用任政與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

3,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者遇士于是也出自詩經那一部分

《史記·齊太公世家》稱:“是時周室衰微,唯齊、楚、秦、晉強?!í汖R為中國會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諸侯賓會。于是桓公稱:‘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太行,至卑耳山而還。諸侯莫能違寡人,寡人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異于此乎?…齊桓公作為春秋首霸,在周王權失控、戰(zhàn)亂不止動蕩的形勢下,尊王室信諸侯,安四境,對保護中華文明和促進經濟的發(fā)展,發(fā)揮了不可代替的作用??鬃诱f:“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如今受其賜”。(《論語·憲問》)這足以說明,齊桓公的霸業(yè),對中華民族的興旺發(fā)達是有很大貢獻的。

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者遇士于是也出自詩經那一部分

4,桓公九合諸侯指的是什么事

  是葵丘會盟,以下是葵丘會盟的詳細經過   周惠王想廢掉太子鄭,立自己愛妃生的兒子豐子帶為太子。   齊桓公為了保全太子的地位,以諸侯要拜見太子為借口,在公元前655年5月,聯(lián)合八國諸侯在首止開大會,太子鄭在首止和諸侯見了面,一起住了幾個月。   周惠王覺得太子鄭不聽使喚,但又無力和齊桓公抗爭,就偷偷派人去勸告鄭國不要參加結盟。鄭國聽了周王的話,離開了首止,剩下的七個諸侯共同締結了共輔太子的盟約。后來,齊國又去攻打鄭國,鄭國也參加了盟約。   不久,周惠王死了,太子鄭即位為周襄王。周襄王對齊桓公十分感激,派人給他送了祭肉、珍貴的弓箭和車子。齊桓公利用這個機會,于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今河南蘭考、民權境內)會合諸侯,招待周王的使者。   史書記載說,春秋五霸,以齊桓公最盛;齊桓公九合諸侯,以葵丘之會最盛。在葵丘之會上,齊桓公代表諸侯各國宣讀了共同遵守的盟約。其主要內容是,不準把水禍引向別國;不準因別國災荒而不賣給糧食;不準更換太子;不準以妾代妻;不準讓婦女參與國家大事。這些內容,有些是各國在經濟上互相協(xié)作的要求,有的是維護宗法統(tǒng)治秩序的需要。條約規(guī)定,“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歸于好?!蓖ㄟ^葵丘的盛會,齊桓公終于達到了聯(lián)合諸侯,稱霸中原的目的。

5,管仲夷吾者中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已經被任用,在齊國施政,齊桓公憑借他稱霸;多次使諸侯們會盟,真正控制天下,這是管仲的計謀。語法:主要是被動句和判斷句重點:既:已經用:翻成被動,被任用以:憑借九:表虛詞,多次PS:我正好剛學完管仲列傳,希望對你有用
釋義:……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齊國執(zhí)政,桓公憑借著管仲而稱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會合諸侯,使天下歸正于一,這都是管仲的智謀。
釋義:……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齊國執(zhí)政,桓公憑借著管仲而稱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會合諸侯,使天下歸正于一,這都是管仲的智謀。
這幾句出自《史記--管晏列傳》,大意是: 管仲被選用提拔以后,在齊國負責掌理政事,齊桓公因此以強大的國力而稱霸,多次以天下盟主的地位會合諸侯,統(tǒng)一號令天下,這些都是因為管仲負責管理齊國帶來的結果。
這幾句出自《史記--管晏列傳》,大意是: 管仲被選用提拔以后,在齊國負責掌理政事,齊桓公因此以強大的國力而稱霸,多次以天下盟主的地位會合諸侯,統(tǒng)一號令天下,這些都是因為管仲負責管理齊國帶來的結果。
管仲已經被任用,在齊國施政,齊桓公憑借他稱霸;多次使諸侯們會盟,真正控制天下,這是管仲的計謀。語法:主要是被動句和判斷句重點:既:已經用:翻成被動,被任用以:憑借九:表虛詞,多次PS:我正好剛學完管仲列傳,希望對你有用

6,孔子為什么批評管仲求答案

原文: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diàn),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說學:管仲,姓管,名夷吾,字仲。謚為“敬”,所以又名為管仲夷吾、管敬仲等。管仲為春秋第一霸齊桓公的國相,曾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為后人稱道,孔子之時,必有言管仲為大器者,故孔子有此說。 器,本指器具。因為在古時候,器具尤其是作為祭祀所用的器具是比較珍貴的,所以古人常常用器來比喻有能的人?!墩撜Z·公冶長》中云:“子貢問:‘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唬骸纹饕玻俊唬骸鳝I也?!贝宋乃f的器與本文在意思上應該是一樣的。 孔子言“管仲之器,小哉!”,有人認為:管仲為賢人,而齊桓公為賢君,管仲輔佐桓公雖稱霸諸侯,但是不能行用王者之道,不能稱王于天下,所以認為孔子以管仲之器為小。這也是孟子在《梁惠王章句上》所說的“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的緣故。本人認為此說欠妥。據《論語·憲問》云:“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云:“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釉唬骸苤傧嗷腹?,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睆目鬃拥倪@些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齊桓公和管仲的評價是非常高的,對于他們的功績也是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孔子之所以說管仲為小器之人,從下文看,在于管仲輔佐齊桓公不能善始善終。雖然有功但恃功而驕,窮奢極欲,不守臣禮,所以孔子才稱管仲為小器之人。 儉,節(jié)儉。三歸,指管仲退朝回家有三處可歸,也就是說家有三處?;蛟?,婦人出嫁稱歸,古時一般國君才有三歸,即一娶九女。管仲有三歸,用國君之禮。此說也通。攝,兼職。古時,唯國君政事較多,臣各有職,不能兼職。如大夫之臣,家事少,家臣兼職。有人見孔子小管仲,于是問管仲儉嗎?孔子說管仲有三歸,而家臣不兼職,又怎么能說管仲為儉呢? 然則,那么。樹,立。塞門,即影壁墻,所以用來分別內外的。塞門,為周代諸侯之制。坫,指放置酒杯的土臺,在兩楹之間。反坫,指諸侯相互敬酒后,把空的酒杯放在坫上,此為周代諸侯宴賓之禮。而,表示假設的連詞,如果。管仲既然不知儉,那么是否知禮呢?孔子以管仲立塞門、設反坫,明管仲僭用諸侯的禮節(jié)。如果管仲知禮,那么誰不知禮? 此處對管仲輔佐齊桓公期間,窮奢極欲的行為給予了嚴厲的批評。事實上,管仲死后,齊桓公寵信小人,最后不得善終,齊國諸子爭位,國家大亂。應該說管仲作為國相也是有過錯的。(《每日一篇(36)》《論語·八佾(22)》
管仲比孔子早171年,對于這位前輩,孔子既有貶的評價,也有褒的評價??鬃诱J為管仲“器小”,“不節(jié)儉”、“不知禮”。這是“貶”的評價??鬃诱f:“桓公九合諸候,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這是“褒”的評價。春秋時,管仲輔佐齊桓公,“九合諸候”、“一匡天下”、“尊王攘夷”,開創(chuàng)了自周統(tǒng)一以來中原少有的安定團結局面。所謂“九合諸侯”,是說由齊國牽頭召集了九次諸候會盟,維護周王室的王位正統(tǒng)。在這個過程中,盡管齊國實力比較雄厚,但并沒有以強力相威脅、挾持,而是以和平的方式。所以得到孔子的贊賞,稱管仲的功勞是“仁”的行為。齊國為春秋五霸之一。一個國家稱霸,實際是顯示自己的強大,以獲得他國的認同。然稱霸有兩種途徑,一條是文明仁義的途徑,另一條是野蠻武力的途徑。管仲選擇了文明仁義的途徑,所以受到了孔子的稱贊。

7,春秋五霸的故事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ě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zhàn)?!?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zhàn)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xiàn)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zhàn)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   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   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zhàn)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并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后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zhàn)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明朝劉如孫根據這個有名的歷史故事,寫了一首詩,其中有一句“朝野猶夸紙上兵”。后來,人們便引申出“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只會空談教條,卻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買櫝還珠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   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致美   觀,使盒子會發(fā)出一種香味,然后把珠寶裝在盒子里面。   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后,就買了一個,打開盒   子,把里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一鳴驚人   戰(zhàn)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隱語,來規(guī)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于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卻沈迷于酒色,   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   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   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   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xiàn)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   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于髡知道這點后,便想了一個計   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   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fā)生名叫,   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只什么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只大鳥一樣,身為一國   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后   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于髡說:   “嗯,這一只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   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于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   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   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后   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后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運用,一旦發(fā)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狐假虎威   戰(zhàn)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么。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貍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于   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準備把那只狐貍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黠的狐貍突然說話了:   ‘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   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匣⒙犃撕偟脑挘胄虐胍?,   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貍那副傲慢鎮(zhèn)定的樣子,心里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   和盛氣凌人的態(tài)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   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tǒng)治我們的!   這時,狐貍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么,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   嗎?那么你現(xiàn)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   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于是,狐貍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著。他們走沒多   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fā)現(xiàn)走在狐貍后   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貍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zhàn),   但他并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貍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   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   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以當時楚國那么強大,弱小的鄭國,實在沒   有能力抵抗的,結果,鄭國遭遇到戰(zhàn)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戰(zhàn)事結束   后,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鄭頡的功勞,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于是穿封戌   和公子圍二人便發(fā)生爭執(zhí),彼此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解決得來。后來,他們便請伯犁   作公正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   伯州犁的解紛辦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   王。于是命人帶了鄭王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后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王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很是   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于是,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   “上下其手”這句成語便是出于這個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顛倒是非的意思。   在現(xiàn)在的社會中,這種情形是常常會發(fā)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應   得,難逃被懲處的厄運;于是暗地里進行賄賂,或請托親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結果大事   化小,小事化無,仍得消遙法外。像這種參與其事的人,從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說是:“上   下其手”了。   杞人憂天   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   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語的說: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么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   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后,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fā)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   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來勸他說:   “老兄??!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么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   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fā)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么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   后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   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zhàn)國策”。戰(zhàn)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里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   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   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涂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么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   “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   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fā)生錯誤以后,   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yè)家,因估計事情的發(fā)展犯了錯誤,輕舉冒   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并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   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一暴十寒   戰(zhàn)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zhí)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里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么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后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么區(qū)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后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恒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于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學到什么東西呢?   三人成虎   戰(zhàn)國時代,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皯?zhàn)國策”:“魏策”有這樣一段記載: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   “現(xiàn)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xiàn)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xiàn)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xiàn)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F(xiàn)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里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后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zhèn)危仨毥涍^細心考察和思考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fā)生戰(zhàn)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zhí)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fā)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 楚發(fā)生戰(zhàn)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zhí) 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fā)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 勝。 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 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 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比缓笳D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 面。 臥薪嘗膽: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并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 國后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并堅持 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后來終于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 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 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五霸”是中國古代史上的常識,但“五霸”究指哪五人,自古及今兩千年來史學界一直眾說紛紜,說法有十幾種,人頭多達十五個?,F(xiàn)在,史學界的說法仍有兩種:一為齊桓、晉文、楚莊、吳闔、越勾踐;另一為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而《歷史辭典》、《辭?!?、《辭源》等權威典籍,對“五霸”詞條的解釋則是二說并存,莫衷一是。這個問題似乎成了千古之謎。不過,筆者認為:只要詳加研究,這個千古之謎是不難解決的。下面,筆者想對此談點新看法,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關于春秋五霸,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說以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為春秋五霸。此說見之于《白虎道·號篇》。 一說以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為春秋五霸。此說見于王褒《四子講德文》,曰:“五伯以下,各自取友:齊桓以管鮑隰寧,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晉文有舅犯趙衰,取威定霸,以尊天子;秦穆王由五羖,攘卻西戎,始開帝緒;楚莊有孫叔子反,兼定江淮。威震諸夏;勾踐有種蠡泄庸??藴鐝妳牵異u。” 一說以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為春秋五霸。此說最早見于《墨子·所染》曰:“齊桓染于管仲、鮑叔,晉文染于舅犯、高偃,楚莊染于孫叔、沈尹,吳闔閭染于伍員、文義,越勾踐染于范蠡、大夫種。此五君者,所染當,故霸諸侯,功名傳入后世?!钡搅塑髯樱瑒t明確將這五人稱為五霸了?!R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是皆僻陋之國也,威動天下,強殆中國,無故它焉。略信也, 是所謂信立而霸也。 一說以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吳王夫差為春秋五霸,此說見之于《漢書·諸侯王表》“衰則五霸扶其弱”,顏師古注“此五霸謂齊桓、宋襄、晉文、秦穆、吳夫差也。” 一說以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為春秋五霸,此說見之于《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趙岐注:“五霸者,大國秉直道以率諸侯,齊桓、晉文、秦繆、宋襄、楚莊是也?!边@是自漢以來最為流行的說法。 總的看來,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比較固定。不好確定的是勾踐、闔閭(或夫差)、秦穆公、宋襄公幾人。這可能是取舍標準不一造成的。
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 楚發(fā)生戰(zhàn)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zhí) 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fā)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 勝。 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 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 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比缓笳D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 面。 臥薪嘗膽: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并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 國后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并堅持 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后來終于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 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 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五霸”是中國古代史上的常識,但“五霸”究指哪五人,自古及今兩千年來史學界一直眾說紛紜,說法有十幾種,人頭多達十五個?,F(xiàn)在,史學界的說法仍有兩種:一為齊桓、晉文、楚莊、吳闔、越勾踐;另一為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而《歷史辭典》、《辭海》、《辭源》等權威典籍,對“五霸”詞條的解釋則是二說并存,莫衷一是。這個問題似乎成了千古之謎。不過,筆者認為:只要詳加研究,這個千古之謎是不難解決的。下面,筆者想對此談點新看法,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一、古今”五霸”說的歷史回顧 “五霸”說的歷史發(fā)展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一是戰(zhàn)國后期至唐宋;二是明清至近代;三是現(xiàn)代。 第一個時期是“五霸”說的爭鳴時期,各家主要是提出了自已關于“五霸”的說法,但都缺乏論證。就目前掌握的材料看,他們的“五霸”說共有六種: 1、“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說。如荀子《王霸》說:“……雖在僻陋之國,威動天下,五伯是也……故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是皆僻陋之國也,威動天下,強殆中國,無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謂信立而霸也”從之者有《墨子·所染》等。 2、“齊桓、晉文、秦穆、楚莊、越勾踐”說。如王褒《四子講德論》說:“五伯以下,各自取友:齊桓有管、鮑、隰、寧,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晉文公有咎犯、趙衰,取威定霸,以尊天子;秦穆有王、由、五羖, 攘卻西戎,始開帝緒;楚莊有叔孫、子反,兼定江淮,威震諸夏;勾踐有種、蠡、諜、庸,克滅強吳,雪會稽之恥?!? 3、“昆吾、大彭、豕韋、齊桓、晉文”說。如《白虎通·號篇》說:“五霸者,何謂也。昆吾氏、大彭氏、豕韋氏、齊桓公、公晉文公是也?!睆闹哂蟹蹲髠鹘庹x》、高誘《戰(zhàn)國策·齊策一》和《呂氏春秋·先已》注,應劭《風俗通義·皇霸》、崔*(撰:去手+土)《莊子·大宗師》注,杜預《左傳·成二年》注,顏師古《漢書·異姓諸侯王表序》注,孔穎達《左傳·成十八年》正義,楊士勛《谷梁傳·隱八年》疏,丁公著《孟子手音》等。 4、“齊桓、晉文、秦穆、楚莊、吳闔閭”說。如《白虎通·號篇》說:“或曰‘五霸’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闔廬也。” 5、“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說。如《白虎通·號篇》說:“或曰‘五霸’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也。”趙歧《孟子·告子》注、應劭《風俗通義· 皇霸》、高誘《呂氏春秋·當務》和《淮南子汜論篇》注,陸德明《左傳·成二年》釋文、顏師古《漢書·地理志上》注、司馬貞《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索引等,從之。 6、“齊桓、宋襄、晉文、秦穆、吳夫差”說。如顏師古《漢書·諸王侯表序》注說:“此五霸謂:齊桓、宋襄、晉文、秦穆、吳夫差也?!? 在這六種說法中,從之者較多的有兩說,無從之者的有三說;人頭十一個,其中完全相同的僅有二人,即齊桓、晉文;十一人有八人在春秋,有三人在夏商二代。 第二個時期是“五霸”的考訂時期。此時史學界開始對以往的“五霸”說進行了新的審視,有人同意以往的說法,有人則提出了新的“五霸”說。這時的“五霸”說有五家(本文由于篇幅有限,其考訂一律從略): 1、“昆吾、大彭、豕韋、齊桓、晉文”說。如何燕泉,見《疑耀》卷一;王端履的《重論文齋筆錄》;陳立《白虎通疏證》卷二等。 2、“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說。如張萱的《疑耀》卷一;毛奇齡的《四書剩言》;吳漢翃的《春秋提要》等。 3、“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說。如閻若璩《四書·釋地三續(xù)》。 4、“齊桓、晉文、晉襄、晉景、晉悼”說。如全祖望《鮚崎亭集外編》卷36。 5、“鄭莊、齊桓、晉文、秦穆、楚莊”說。如近人朱起鳳《辭通》卷十九祃韻“五霸”?酢?br> 這時的“五霸”說與以往相比,考訂掉了三種說法,新增加了兩種說法,人頭也由原來的十一人增加到了十五人。但總的說來,這是期的“五霸”說較之以往無重大改觀。 第三個時期是對傳統(tǒng)“五霸”說進行深人研究的時期。這時期的“五霸”說只有兩種: 1、“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說。如楊伯峻先生的《孟子·告子》注。 2、“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說。如金景芳的《中國奴隸社會史》一書。 這一時期的“五霸”說與傳統(tǒng)相比,由過去的八種說法驟減到了兩種,人頭也由十五人減到了七人,不過這時沒有提出新說法。 以上所提到的只是關于“五霸”的單一的說法,事實上,自古及今,“五霸”問題還有許多并存的說法:第一時期,如《荀子》、高誘的《呂氏春秋》注,應劭的《風俗通義》、班固的《白虎通》等;第二時期,如顧炎武的《日知錄》和蔣炯的《重論文齋筆錄》等;第三時期,如《歷史辭典》、《辭?!?、《辭源》等。另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隨著學術以及政治氣候的變化,“五霸”的最流行的說法也不一:如古代是儒學統(tǒng)治時期,所以清代以前最流行的說法為杜注《左傳》中的“昆吾、豕韋、大彭、齊桓、晉文”與趙注《孟子》中的“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二說。自近代以,來由于《荀子》之被重新發(fā)掘,而且據現(xiàn)代人證明,其自然觀接近唯物主義。所以,《荀子·王霸》中的“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 ”一說的呼聲頓高,以致發(fā)展到了與趙注《孟子》的“五霸”說平分秋色的地步。然則這都是趕潮人的鬼把戲,非有科學之依據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此說見之于《史記》。   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hé lǘ),越王勾踐。此說見之于王褒的《四子講德文》。還有人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 齊桓公   任用管仲為相,促進國家的統(tǒng)一,“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為霸主。齊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經濟上作了一系列改革,再加上齊國地近渤海,有山海漁田之利,齊國很快強大起來。齊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義下,團結其他諸侯,抗擊威脅中原的周邊少數民族,還出兵阻擋北上的南方強國楚,在諸侯國中樹立了威信。后來,齊桓公召集諸侯國在葵丘會盟,周王室也派人參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楚莊王   在齊國稱霸時,楚國因受齊國抑制停止北進,轉而向東吞并了一些小國,國力強盛。齊國衰落后,楚國便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zhàn),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又成為中原霸主。 晉文公   接著稱霸的是晉文公。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領楚、鄭、陳等國軍隊圍攻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宋國派人到晉國求救。晉文公采納了部下的正確意見。爭取了齊國和秦國參戰(zhàn),壯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后,又改善了晉同曹、衛(wèi)的關系,孤立了楚國。這時,楚國令尹(官名,相當于宰相)子玉大怒,發(fā)兵進攻晉軍。   晉文公為了避開楚軍的鋒芒和報答在晉國內亂逃亡在外時楚王的殷勤接待,(在逃亡時,晉文公允諾:若能回到晉國為君,一旦晉楚交戰(zhàn),晉軍將退避三舍,古代軍隊行軍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命令部隊向后撤退九十里。晉軍“退避三舍”,后撤到衛(wèi)國的城濮(今山東省憋縣)。城濮離晉國比較近,補給供應很方便,又便于會合齊、秦、宋等盟國軍隊,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 晉楚兩軍開始決戰(zhàn)。晉軍誘敵深入,楚軍陷入重圍,全部被殲。城濮之戰(zhàn)創(chuàng)造了在軍事上先退讓一步,后發(fā)制人的著名戰(zhàn)例。此后,晉文公請來周襄王,在踐土(今河南廣武)和諸侯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并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晉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秦穆公   晉國稱霸的時候,西部的秦國也強大起來。秦穆公企圖向東爭霸中原,但由于向東的通路為晉所阻,便向西吞并十幾個小國,在函谷關以西一帶稱霸,史稱“稱霸西戎”。“兼國十二,開地千里”(《韓非子·十過篇》)?!?   吳王闔閭   闔閭九年(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率師大敗楚軍,僅10天即進入楚國國都郢(今湖北省江陵西北),創(chuàng)造了春秋時期攻占大國都城的先例。翌年,闔閭親自出征,大敗越軍。闔閭十一年(前504),再次伐楚,迫使楚國遷都于鄀(今湖北省宜城東南)。從此,吳國威震中華。 越王勾踐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進攻越國,圍困越王勾踐于會稽(今浙江紹興),迫使越國屈服。接著又打敗齊軍。公元前482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附近)與諸侯會盟,爭得了霸權。越王勾踐自被吳國打敗后,臥薪嘗膽,立志報仇,經過幾十年努力,轉弱為強,滅了吳國。勾踐乘勢北進,與齊、晉等諸侯會盟于徐(今山東膝縣),成為霸主。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