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要守中是什么意思?

“守中”是古代飲食與烹飪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古人追求飲食養(yǎng)生的一個至高境界。所謂“守中”,其實就是不偏不倚,不多不少,可以理解為現在的“適中”。

最先提出飲食“守中”這個觀念的大概是元代的《飲膳正要》,書中的“養(yǎng)生避忌”一篇中談到:“故善養(yǎng)性者,先饑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令過。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蓋飽中饑,饑中飽,飽則傷肺,饑則傷氣。若食飽,不得便臥,即生百病?!逼鋵嵾@個和我們現在提倡的吃飯要吃七八分飽的飲食養(yǎng)生觀念類似,也說明了“守中”的飲食養(yǎng)生觀念在現在依然不過時。晚晴名臣曾國藩平日里的生活十分自律,他在飲食上也強調“守中”,他說:“量腹節(jié)所受,量腹二字最妙,或多或少,非他人所知,須自己審查量。節(jié)食,今日如此,明日亦如此,寧少毋多。不欲極饑而便食,食戒過飽,不欲極渴而便飲,飲戒過多。”

飲食守中除了關注吃多少這個問題外,還關注吃什么,也就是吃什么東西合適,這也是飲食守中。每個人的體質不盡相同,適合吃的東西自然也就不同。例如熱性體質的人應當適當多吃陰性寒涼的食物,以達到滋陰、清熱的效果,寒性體質的人則反之。飲食守中還要求飲食要順應季節(jié)變化,《黃帝內經》里主張春季要吃涼性食物,夏季要吃寒性食物,秋季要吃溫性食物,而冬季要吃熱性食物。

傳統(tǒng)的五味調和觀念和飲食守中思想也有著很大關聯,人的飲食離不開酸、苦、甘、辛、咸五味,飲食守中就是要求五味適度,五味濃重或有所偏重,都認為是不妥的。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