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道生一是什么意思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1] 譯文 道生一,一是太極;一生二,二是陰陽;二生三,三是天地人;三生萬物,萬物是萬事萬物。 道家思想并非是后世誤解的“消極無為”,而是更宏觀、更客觀的世界觀、人生觀。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即是規(guī)律產生(效法)于事物自身的發(fā)展趨勢(需求)。不要主觀的態(tài)度去看待,因為越在意越適得其反。道家的文化冷靜而客觀?! 〉朗仟氁粺o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tài),萬物在這種狀態(tài)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并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蕩而成新的和諧體。人們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卻用這些字來稱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減損它卻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卻反而得到減損。別人這樣教導我,我也這樣去教導別人。強暴的人死無其所。我把這句話當作施教的宗旨
2,道生一一生二是唯物還是唯心
“道生一,一生二”是唯物主義,唯物主義承認世界是可知的,但是否認有全知者存在。唯物主義認識到上述論斷包含矛盾,但是不試圖解決這個矛盾,而是把它承認下來。根據(jù)本原數(shù)目的不同,唯物主義分為兩種,一元論和二元論。一元論的唯物主義只承認物質一個本原,也稱之為機械的唯物主義。二元論的唯物主義承認物質和運動兩個本原,也稱之為辯證的唯物主義。辯證的唯物主義沒有區(qū)分自然的運動和人的運動,對人的運動也不作生產、實踐和思辨的區(qū)分,認為它們在本質上一樣的,可以用時間作為尺度統(tǒng)一衡量。唯心主義分為兩種,二元論和三元論。三元的唯心主義除了承認物質本原外,還把運動區(qū)分為了高級運動和低級運動兩個本原,認為高級運動可以衡量低級運動,而低級運動不可以衡量高級運動。二元論的唯心主義不承認物質本原,其它方面與三元的唯心主義相同。綜上所述,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共有的學科為,物理學和倫理學。唯物主義特有的學科為邏輯學。唯物主義的名人有羅素、墨子、馬克思和恩格斯等,唯心主義的名人有黑格爾等。
3,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的道怎么理解更好
道生一,一是無極;一生二,二是陰陽;二生三,三是陰陽配合;三生萬物,萬物是萬事萬物。道家思想并非是后世誤解的“消極無為”,而是更宏觀、更客觀的世界觀、人生觀。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即是規(guī)律產生(效法)于事物自身的發(fā)展趨勢(需求)。不要主觀的態(tài)度去看待,因為越在意越適得其反。道家的文化冷靜而客觀。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tài),萬物在這種狀態(tài)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并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蕩而成新的和諧體。人們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卻用這些字來稱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減損它卻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卻反而得到減損。別人這樣教導我,我也這樣去教導別人。強暴的人死無其所。我把這句話當作施教的宗旨。這一章的前半部分講的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這里老子說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創(chuàng)生萬物的過程。這是繼四十章之后,又一段關于“道”的基本原理的重要論述。宇宙萬物的總根源是“混而為一”的“道”,對于千姿百態(tài)的萬物而言,“道”是獨一無二的。另一段話是警誡王公要以踐為本、以下為基的。對后一段內容,有的學者認為這一段文字與上一段講的原理關聯(lián)不上,疑為三十九章文字錯移本章。另一種說法是兩段前后雖然不相密切關聯(lián),但意義仍相近。這是講矛盾的雙方既是對立的,又是統(tǒng)一的,事物相反相成,雙方并非不變,而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所以,這一章再次表達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
4,道生一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道是獨一無二的。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惟孤寡不轂(gū),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譯文: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tài),萬物在這種狀態(tài)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并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蕩而成新的和諧體。人們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卻用這些字來稱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或者減損它反而得到增加;或者增加它反而得到減損。別人這樣教導我,我也這樣去教導別人。強暴的人死無其所。我把這句話當作施教的宗旨。擴展資料:背景:周之“史”官,負責收藏室的工作。而當時的收藏室相當于國家圖書、檔案、博物、珍寶等館的綜匯。不但收藏周武王前后的書籍、史料、珍寶,還收藏一百多個大小諸侯國的歷史記載、上古遺書,各國的供奉,以及有關各氏族淵源的記載,大禹所制的九鼎和夏商遺物等。從事這份工作,使老子得以便捷地成為當時飽學多識的,“百科全書”式的人才,自然為其創(chuàng)作《老子》打下了基礎。道因應無方,惟變所適。史公司馬談在《論六家旨要》所論。道家“與時遷移,應物變化”、“虛無為本,因循為用”,“無成執(zhí),無常形”、“因時為業(yè)”、“時變是守”。故太史公突出強調‘變’。這得益于道家所具有的職業(yè)優(yōu)勢和深厚的知識背景。道家出自史官,在古代,史官的職責主要為觀察星象、制定歷法、管理王室典籍和收藏檔案,掌管著華夏部落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所有官方所擁有的珍貴典籍,故其為通曉當時一切知識部門的偉大學者。作者介紹: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并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fā)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