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李白與杜甫,詩中之酒,其內(nèi)里是不同的。酒的發(fā)展大概是這樣的:釀造酒—蒸餾酒—調(diào)味酒。杜甫是內(nèi)斂的性格,喝的是憂愁,無論什么酒,在他那里就成了濁酒。而杜甫詩中的酒,是清、貧、苦、寒、思、愁的,充滿了人生百味,又有著憂國憂民的家國大義。李白寫酒,寫的是自身的孤獨寂寞,寫的是被賜金放而懷才不遇的幽憤,寫的是持才傲物的狂放不羈,寫的亦是天命風流與嗜酒如命。
酒在古文中表示什么?
謝邀!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包含兩種意思。一是酒在古文中的別稱。拿酒的起源來說,叫"杜康"。"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里的杜康,就是傳說中的釀酒祖師。其它還有歡伯,杯中物,壺中物,壺觴,凍髎,醍醐,綠蟻等等,都是古詩文中出現(xiàn)的對于酒的別稱。其次,飲酒賦詩,是古代文人的偏好,或者也是一種時尚。盡人皆知李白"斗酒詩百篇",雖然夸張,但他的豪邁奔放的浪漫主義詩情,已足以表明他借酒當歌的詩人氣質(zhì)。
"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飲酒醉三年,一首駢文《酒德頌》流傳下來,使他成為"千古醉人"。酒在古文中,歷久彌香。閑適飲,如陶翁《飲酒》組詩,寒夜飲,如白居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些詩意的烘托,使我們感覺,酒就是詩人的靈魂。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傳承中華文明,不能沒有酒!。
李白醉酒成詩,他喝的大概是什么酒?
這個問題很有趣,我先說結(jié)果再說原因哈,李白喝的應該是5~8度左右的有點甜的類似米酒的糧食濁酒。酒的發(fā)展大概是這樣的:釀造酒—蒸餾酒—調(diào)味酒。釀造就是利用酵母菌發(fā)酵把糖分轉(zhuǎn)化為酒精的過程,最早的酒都是釀造酒,原料雖然不同,但原理是一樣的,到了13世紀阿拉伯人發(fā)明了蒸餾器,蒙古人征服了阿拉伯,蒸餾器傳入中國后,才有了高度的蒸餾酒,再往后人們把各種調(diào)味品加入酒中產(chǎn)生調(diào)味酒(雞尾酒等)。
為什么李白詩中是清酒,杜甫詩中是濁酒呢?
個人認為清酒和濁酒不是嚴格的區(qū)分酒質(zhì)的好壞說法。更多的體現(xiàn)的是喝酒的心情,李白是豪邁的性格,今朝有酒今朝醉,只要有酒就是會須一飲三百杯, 喝的爽快,喝的盡興。所以,他喝酒的感覺是清酒。杜甫是內(nèi)斂的性格,喝的是憂愁,無論什么酒,在他那里就成了濁酒。杜甫不少朋友也是高官達人,本身也是一個小官,雖然有時候也落魄,不可能喝的都是劣酒吧?。
好酒醞釀好詩,李白、杜甫分別如何在詩中寫酒呢?
臺灣詩人洛夫曾說:“要是把唐詩拿去壓榨,至少會淌出半斤酒來?!笔⑻频娘L流 ,一半因詩,一半因酒。對詩人來說,酒能催化人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豐富的想象,也讓心靈的束縛得到解脫。李白寫酒,詩與酒,與他的人融為一體,帶著瀟灑恣意、帶著豪逸、帶著劍氣與月光。他的才華與詩情,在酒的醞釀下,如同大江無風,波浪自涌;又如同白云從空,隨風變滅。
這正是余光中所說的: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尋李白》)杜甫在《飲中八仙歌》說李白:“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又有《不見》詩云:“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边@兩首里的詩句寫的都是李白才思敏捷,斗酒百篇的故事?!杜f唐書·李白傳》載曰:“既嗜酒,日與飲徒醉于酒肆。
玄宗度曲,欲造樂府新詞,亟召白,白已臥于酒肆矣。召入,以水灑面,即令秉筆,頃之成十余章,帝頗嘉之?!边@些詩和記載,足見李白恃才狂放的傲岸形象。近人程千帆論此詩云:“一個醒的與八個醉的”,蓋云八人皆醉而杜甫獨醒也,此為杜甫之現(xiàn)實意識與盛唐諸公浪漫狂放情懷之別也。所以,李白與杜甫,詩中之酒,其內(nèi)里是不同的。
李白寫酒,寫的是自身的孤獨寂寞,寫的是被賜金放還而懷才不遇的幽憤,寫的是持才傲物的狂放不羈,寫的亦是天命風流與嗜酒如命。而杜甫詩中的酒,是清、貧、苦、寒、思、愁的,充滿了人生百味,又有著憂國憂民的家國大義。李白· 《月下獨酌四首·其一》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世人讀此詩,往往看到的只是“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時的灑脫,卻沒看到李白內(nèi)心的孤寂,花、月、酒,這樣的良辰美景之下,只有影子作陪,不孤獨嗎?所謂對影成三人不過是掩飾內(nèi)心的落寞。李白· 《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cè)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李白能飲、好飲,且也善飲,“酒仙”之名,當之而無愧!其飲酒詩雖姿態(tài)橫生,其趣各異,然皆能見其放縱任真、狂放不羈之個性與精神。但顧隨先生說“初學者喜此等句,實乃自欺欺人。原為保持自己尊嚴,久之乃成自欺,乃自己麻醉自己,追求心安?!崩畎住?《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酒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影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來盡清輝發(fā)。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常照金樽里。自古以來,歷來圣賢和哲人從未停止對宇宙、人生的追問與思索。這首詩他是繼承了屈原天問的精神,把酒問月,叩問宇宙真諦。
但同時,我們必須知道,這是李白政治失意后的作品,是詩人排遣苦悶的方式。所以結(jié)尾又回歸于酒“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常照金樽里”,顯得消極。好像人生遇到了困難挫折,就只有喝酒這一種方式來解決一樣。而杜甫是不一樣的,他說:“但覺高歌有鬼神,焉知餓死填溝壑。”(《醉時歌》)杜甫注重現(xiàn)實,也認清現(xiàn)實的處境,并能由自己的處境,體會到天下貧寒之士的處境。
所以說出了“安得廣夏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钡珡牧硗庖粋€角度來看,李白對人生、對命運、對生命的體悟和思索,早已超脫了塵世的藩籬。所以他寫“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但杜甫更注重現(xiàn)實,關(guān)心現(xiàn)實里的一切,野有餓莩,親有流離,國有戰(zhàn)亂,這些都觸動著他的內(nèi)心,這些才是他飲酒寫詩的內(nèi)在原因,也是他詩中酒之味。
如其《登高》詩云: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的詩中很少有李白那種狂歌痛飲的酣暢,有的只是人情世態(tài)的冷暖。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少壯能幾時,鬢發(fā)各已蒼。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