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花間詞是什么
因后蜀趙崇祚收錄始自溫庭筠、歐陽炯、終至李等十八位詞人的作品凡五百首編成第一部文人詞總集—-《花間集》,故又稱西蜀詞派為花間派這十八位詞人的作品亦便被人們稱為花間詞?!∷麄兊脑~風香軟,落筆多在閨房,以堆砌華艷的詞藻來形容婦女的服飾體態(tài),開歷代詞作之先河,其中也不乏一些好詞句。《花間集》得名于花間詞人張泌的《蝴蝶兒》詞“還似花間見,雙雙對對飛?!?婉約,是宛轉(zhuǎn)含蓄之意。此詞始見于先秦,魏晉六朝人已用它形容文學辭章,如《為袁紹與公孫瓚書》:“得足下書,辭意婉約?!标憴C《文賦》:“或清虛以婉約?!痹谠~史上宛轉(zhuǎn)柔美的風調(diào)相沿成習,由來已久。詞本來是為合樂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為娛賓遣興,演唱的場合無非宮廷貴家、秦樓楚館,因此歌詞的內(nèi)容不外離思別愁、閨情綺怨,這就形成了以《花間集》為代表的“香軟”的詞風。北宋詞家,如晏殊、歐陽修、柳永、秦觀、周邦彥、李清照等人,上承花間詞,去其浮艷多分雅致,形式上以蘊藉雅正見長,嚴守音律貴尚含蓄,語言秀麗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雖在內(nèi)容上有所開拓,運筆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風韻,自成一家,然而大體上并未脫離宛轉(zhuǎn)柔美的軌跡。另外,婉約詞又是按詞的風格對詞的一種分類,一般與豪放詞相對。明人徑以“婉約派”來概括這一類型的詞風,應當說是經(jīng)過長時期醞釀的。
2,什么是花間詞
“花間詞”是一種早期的詞,從它的來源《花間集》得名。
《花間集》是最早的一部詞總集(也可說是選集),是五代時后蜀廣政三年(941年)趙崇祚所編集,其中包括自晚唐溫庭筠等十八人的作品五百首,共十卷。作品的年代大概從唐開成元年(836年)至歐陽炯作序的廣政三年,大約有一個世紀。其中收得最多的是溫庭筠,共六十六首、孫光憲共六十一首、顧敻共五十五首、韋莊共四十七首,最少的是鹿虔扆和尹鶚,人各六首。編者趙崇祚自己一首也沒有,序者歐陽炯只有十七首。[①]這也可見選者態(tài)度客觀,毫無私心。入選的作者也不限于后蜀一地。例如孫光憲雖是蜀人,卻長期在荊州(今湖北宜昌)高季興部下做官(926—963年),《花間》結(jié)集時他也不在成都,而他的詞卻被選了六十一首之多,僅次于溫庭筠。其中有的詞說到“木棉”和“越禽”,說到“銅鼓與蠻歌”,都是詠南方的風物,可見編選者的材料來源不限于成都一地,他和當時別處的文人也是有聯(lián)系的。所以我們不應該把《花間集》當作某一地方作家的選集,而應該說,它是代表中國在第十世紀三十年代到第十一世紀四十年代這一百多年中新興起來的一種抒情詩歌的總集。北宋詞人奉《花間集》為詞的正宗,把此書的作品稱為“本色詞”,不是沒有道理的。
一般說來,詞以長短分類:“慢詞”最長,自九十至二百多事,故亦稱“長調(diào)”;自五十九至九十字為“中調(diào)”,五十九字以內(nèi)為“小令”?!痘ㄩg集》所收,只有小令和中調(diào)而沒有長調(diào)慢詞。這倒并不是選者對小令有偏好,故摒棄慢詞而不錄,實在因為自晚唐至五代(甚至在北宋初年)慢詞還沒有發(fā)展出來。另外一個早期選集《尊前集》也是如此,只收小令和中調(di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