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追兇》1961年拉菲算個毛,1975年lafite賣多少錢

1988年我34元買了1塊石英電子掛鐘,1節(jié)1號電池跑2年,分秒不差,直到今天在我家掛著,30多年來從沒停過,也不用校表,超級的準。1988-1995年期間,農(nóng)村大量蓋新房,購家電,14寸黑白電視機400-500元1臺,17-18寸700-900元1臺,品牌眾多,1995年以后,彩色電視機17寸-19寸在農(nóng)村開始有購買3000-4500之間,輕騎摩托(60ml排量)4000多,重慶80,金城鈴木,K90等都是7000-12000之間。

七十年代初,一分錢能買到什么?

這些都是我親身經(jīng)歷過的;1975年前后,小學作業(yè)本3-4分錢一本,鉛筆3-5分,橡皮3分,火柴2分,糖塊論塊買1分,4分錢買一張白紙(我沒叫分連紙),自己訂一個作業(yè)本32頁。信紙論張賣1分錢2張,信封1-3分(大小質(zhì)量不同),白菜幫子5毛錢一筐,折合1-2分錢一斤,大蔥5-8分錢一斤,西瓜論塊賣5分,梭子蟹(0.3-05斤)一個1毛,水煎包4分錢,豆腐乳5分錢1塊,腌咸菜各種從5分到1毛5不等,去供銷社糧站買供應糧(憑供應本)(我們叫打糧食),玉米0.11-0.12元1斤,地瓜干7-9分1斤,沒記得有小麥供應,記得每次買回家最多也就10-30斤,錢是從自己住的房子上,替換下好的木梁和檁條,或者取下院子大門到集市上賣掉換來的,我還記得我會割草挖菜去賣給附近的農(nóng)校農(nóng)場,那里養(yǎng)豬養(yǎng)馬育種,大量收購豬菜和馬草,豬菜1-2分一斤,馬草1-3分一斤,還記得每年夏天去割草曬干存起來剁成大草垛,等冬天去集市上賣,7-9分一斤。

那個年代1塊錢就能去醫(yī)院看病,5毛錢就能治好一場感冒,安乃近1.5分一片,窩頭糖(治蛔蟲)5分一個,甚至還能買好吃的(其實就是一碗紅糖水,面疙瘩湯,煮一個雞蛋)算是養(yǎng)病了。那年我得肺炎,青霉素0.15元一只,鏈霉素0.25元一只,是我爸托人走后門買來的。到了1983年前后,生活物資大有好轉(zhuǎn),各地農(nóng)村集市一片熙熙攘攘欣欣向榮,價格沒多大改變,學生用品沒多大漲價,生活用品也沒多大漲價,水煎包最多5分,油條6毛1斤半(那時大多都按1斤干面粉算),饅頭0.24元5個1.37斤(都是國營定價),那時我去賣冰棍,1分-2.5分上貨,走街串巷吆喝著賣2.5-5分一根(麥收季節(jié)一天能賣幾百根),一天能賺1-2塊錢。

后來冰棍廠出了一個新品種,我們叫牛奶雞蛋大雪糕,批發(fā)價0.13元,我們賣0.2-0.25元,很少人買得起,都說賊貴,我們最多20-30只上貨,夾在其他冰棍中間,怕化了血虧,經(jīng)常賣不掉賠錢。1985年前后,我們開始種菜園,種瓜園,芹菜4-8分1斤,白菜3-5分一斤最貴時1毛,茄子0.08-0.12元1斤,大蔥5分-0.12元1斤(一直延續(xù)到1998年),西瓜開始都論斤賣了6分-0.1元1斤,甜瓜0.1-0.15元1斤,脆瓜(其他各品種)0.07-0.12元1斤,集市上不見了螃蟹,但城市農(nóng)貿(mào)市場里有了琵琶蝦5-8分一斤沒人要,有幾種商品不便宜,雞蛋2.2元1斤,白條雞2-3元1斤,豬肉2-3元1斤,蘑菇0.6-0.8元1斤。

這期間有一種摩托叫嘉陵50,一輛900多,生意人都用來長途販運馱貨,最多的能馱400-600斤。農(nóng)村的運載工具主要靠28大扛自行車(后面一個大條框簍子),150-180元1輛。還有一種東西賊貴,就是羊皮襖(熟毛皮),一件60-300不等。整個1980-1990年代期間,農(nóng)村生活物資基本都是自產(chǎn)自足,并供應市場,不會買菜買糧,主要開銷是穿、住、行。

那時一塊紅磚2.5分-4分,一件迪卡布上衣10-15元,一雙球鞋7-15元,一雙普通布鞋2-5元,塑料涼鞋2-5元,我記得清清楚楚,一件迪卡布學生藍襖穿了10多年,硬是穿不爛,真結實。那時還有一種布叫小帆布,今天就叫牛仔布,賊結實,但今天卻都故意搞爛叫洞洞褲。1988-1995年期間,農(nóng)村大量蓋新房,購家電,14寸黑白電視機400-500元1臺,17-18寸700-900元1臺,品牌眾多,1995年以后,彩色電視機17寸-19寸在農(nóng)村開始有購買3000-4500之間,輕騎摩托(60ml排量)4000多,重慶80,金城鈴木,K90等都是7000-12000之間。

1988年我34元買了1塊石英電子掛鐘,1節(jié)1號電池跑2年,分秒不差,直到今天還在我家掛著,30多年來從沒停過,也不用校表,超級的準。那年我30元買了一雙皮鞋(我們叫面包鞋),穿了7-8年不壞,后來當雨鞋穿了。還花了60元買了一塊機械手表,戴了1年就放著了(我不喜歡戴手表),今天仍然保存著。再后來大家就基本都經(jīng)歷過了。

1970年代,那是一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是計劃經(jīng)濟時代,絕大多數(shù)物資價格都是國營定價的,反映不出真實的物資需求價值,很多商品價格便宜不代表供應充沛,真正緩解供需矛盾的時間是1985-1995年之間,真正的經(jīng)濟大發(fā)展是從“要想富先修路”開始的。今天的市場物資供應是那個年代的上千萬倍,品種幾乎沒有地域差距,價格漲了10倍-幾十倍不等,吃穿住行都好了無數(shù)倍,但手里沒錢這是事實。

70年代,一個人在國營飯店大吃一頓,需要多少錢?

作為一個70后,對于下館子這事是記憶頗深的,因為在我小時候也就下了那么一次館子,而且這次下館子足以在當年的小朋友那里炫耀上好幾年,畢竟70年代下館子是件特別奢侈的事。70年代國營飯店的特點我在烹飪學校學過三年廚師,九十年代初剛畢業(yè)的時候就分配到國營飯店干過一段時間,因此對于國營飯店的經(jīng)營還是比較了解的。

當年的國營飯店有這么幾個特點:1.國營飯店的隸屬:以前的國營飯店都是隸屬于當?shù)氐纳虡I(yè)局下屬的飲服公司,員工也都是定崗定編的,因此以前的國營飯店都是比較熱門的單位,并不是隨便就可以進入的。2.國營飯店的員工分工明確:以前的國營飯店按照各崗位的不同,分為紅案、白案和雜工,炒菜間也分為墩上和灶上的,灶上的師傅負責切配,切配多少料灶上的就炒多少,要是認識墩上的師傅主料給你多投點,那么這盤菜就要實惠很多。

3.國營飯店的菜品都要嚴格的把控:以前國營飯店里的菜品,對于主配料都是非常嚴格的,一盤魚香肉絲里要放至少六兩的肉絲,配料占多少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因此絕不會出現(xiàn)偷工減料的情況。4.以前國營飯店飯菜好吃的原因:以前國營飯店掌灶的師傅都是經(jīng)過嚴格培訓上崗的,而且要經(jīng)常進行培訓和考級,廚師所得到的職級是跟收入掛鉤的,像特級廚師還分特一、特二和特三,這在當年屬于高級技師,收入是比較高的,因此當年的廚師業(yè)務都很精,而且要想從學徒到上灶需要幾年的時間,不像現(xiàn)在短期的廚師培訓班培訓出來會炒幾個菜就敢去小飯店掌灶。

5.當年國營飯店的經(jīng)營模式:當年國營飯店的顧客都是窗口點菜開票,然后再去出菜的窗口等待叫你端菜,是很少有服務員給你端菜的,因為當年在國營飯店工作是比較牛的。當年的國營飯店也是定點上下班,到點就要關門不接待客人的,因此想要在那里喝上半天的酒是不可能的。70年代在國營飯店大吃一頓需要多少錢我第一次下館子是在七九年跟我父親在我們當?shù)氐囊患覈鵂I飯店,當時下館子光有錢還不夠,還需要糧票的。

那次是因為去火車站送老家來的親戚,中午十二點多路過這家飯店,我至今記得這家飯店的名字叫《和平飯店》,從門口過聞到里面飯店那特有的香味,我說什么也不走,父親被我拗的沒有辦法領我進去吃了一頓。當時點了一大碟的醬牛肉,外加兩大碗餛飩,醬牛肉是1.2元一盤外加一斤糧票好像,餛飩是用雞湯做的,上面還漂浮著雞肉絲和蛋皮絲,應該是0.6元一碗,不過一碗餛飩里面足足有十二個大餡餛飩。

說來也湊巧,我和父親點完飯剛端到座位上,父親的兩個戰(zhàn)友也來火車站送人,然后進了這家飯店,正好遇到了他們又點了四個菜,我們湊了一桌大吃一頓。當時點的菜我記得有一道鍋塌肉片、一個熏的松仁小肚,其它兩個記不清了,他們當時不喝酒,要了三個大花卷,我和父親一碟醬牛肉和兩碗餛飩花了2.4元,他們四個菜和三個花卷花了不到6塊錢,當時吃得我撐得不行,幾個大人也吃得飽飽的,盤子里盛點菜找了個油紙包著拿回家了。

也就是70年代在國營飯店如果一個人大吃一頓,那么基本上2元錢管飽,而且吃的是相當不錯,但是還要來上一斤糧票。結語:70年代的時候人們收入普遍不高,像我父親這樣58年哈工大畢業(yè)的大學生,當年已經(jīng)是工程師的職稱,一個月的收入還不到60元,可想而知普通人的收入是多少,因此去國營飯店大吃一頓不點什么高檔菜,一個人2元吃飽毫無問題。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