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夷山蛇王酒價格
520
2,有一首詩或者是辭
梅花 其二[元]王冕 江南十月天雨霜,人間草木不敢芳。獨(dú)有溪頭老梅樹,面皮如夷生光芒。朔風(fēng)吹寒珠蕾裂,千花萬花開白雪。仿佛瑤臺群玉妃,夜深下踏羅浮月。銀鐺泠然動清韻,海煙不隔羅浮信。相逢漫說歲寒盟,笑我飄流霜滿□。君家白露秋滿缸,放懷飲我千百觴。氣酣脫穎恣盤礴,拍手大叫梅花王。五更窗前博山冷,么鳳飛鳴酒初醒。起來笑揖石丈人,門外白云三萬頃。
3,幫我收集一些字謎
1,記一半,忘一半
2,要一半,扔一半
3,一半多,一半少
4,一一爬,上山頂
5,一加一,等于二
6,一見面,就生氣
7,姜一半,蔥一半
8,二人頂三人
9,野火燒不盡
10,千里一線穿
11,心胸大一點(diǎn)
12,人在草木中
13,奪去一半,還留一半
14,一點(diǎn)一橫,兩眼一瞪
15,人有他大,天沒他大。 1,忌
2,奶
3,外
4,擊
5,琪
6,乞
7,恙
8,奏
9,薦
10,重
11,態(tài)
12,茶
13,過
14,六
15,一
天沒有它大,人有它大
獨(dú)眼龍,猜一字 答案是:省
閻羅王,猜一字 答案是:瑰
頭寸不足,猜一字 答案是:欽
駭人聽聞,猜一個字 答案是: 詭
總有一天出頭日,猜一字 答案是:春
聳人聽聞,猜一字 答案是:詭
講師鐘點(diǎn)費(fèi),猜一字 答案是:讀
講鬼,猜一字 答案是:魂
賽跑冠軍 ,猜一個字 答案是:道
點(diǎn)點(diǎn)成金,猜一個字 答案是:全
點(diǎn)點(diǎn)是黃金,猜一個字 答案是:全
2110 ,猜一個字 答案是:言
4個人搬個木頭 ,猜一個字 答案是:杰
一人 ,猜一個字 答案是:大
一人一張口,口下長只手,猜一字 答案是:拿
一人在內(nèi),猜一字 答案是:肉
一人挑兩小人,猜一字 答案是:夾
一人腰上掛把弓,猜一字 答案是:夷
一口吃掉牛尾巴,猜一個字 答案是:告
一口咬定,猜一字 答案是: 交
一大二小,猜一個字 答案是:奈
一斗米,猜一個字 答案是:料
一月七日,猜一個字 答案是:脂
一加一,猜一字 答案是: 王
一半兒,猜一個字 答案是:臼
一字十三點(diǎn),難在如何點(diǎn) ,猜一個字 答案是:汁
一百減一 ,猜一個字 答案是:白
一夜又一夜,猜一字 答案是:多
一個人搬兩個土 ,猜一個字 答案是:佳
一個禮拜 ,猜一個字 答案是:旨
一家十一口,猜一字 答案是:吉
一家有七口,種田種一畝,自己吃不夠,還養(yǎng)一條狗 ,猜一個字 答案是:獸
一根木棍,吊個方箱,一把梯子,搭在中央 ,猜一個字 答案是:面
一只牛,猜一個字 答案是:生
一只狗四個口,猜一個字 答案是:器
一一箭穿心,猜一字 答案是:必
一點(diǎn)一橫長,一撇到南洋,南洋有個人,只有一寸長,猜一個字 答案是:府
一邊是水,一邊是山,猜一個字 答案是:汕
一邊是紅,一邊是綠,一邊喜風(fēng),一邊喜雨,猜一個字 答案是:秋
七人八只眼,猜一個字 答案是:貨
七人頭上長了草,猜一字 答案是:花
七十二小時,猜一個字 答案是:晶
七個人有八只眼,十人亦有八只眼,西洋人也眼八只,家母同樣眼八只,猜四個字 答案是:貨真價實
九十九,猜一字 答案是:白
九只鳥,猜一個字 答案是:鳩
九號,猜一字 答案是: 旭
九輛車,猜一個字 答案是:軌
九點(diǎn),猜一字 答案是:丸
二八佳人 ,猜一個字 答案是:妙
讀時是一,用時是二——乙
差一點(diǎn)不準(zhǔn) ——淮
格外大方——回
七十二小時——晶
需要一半,留下一半——雷
一口咬住多半截——名
明日走——明
要一半,扔一半——奶
綜合門市——鬧
四方來合作,貢獻(xiàn)大一點(diǎn)——器
守門員——閃
十八乘六——校
雁群低飛水田旁。 淄
俺家大人不在家。 電
有吃有穿生活好。 裕
一邊有水一邊干。 汗
一口咬掉牛尾巴。 告
三人騎頭無角牛。 奉
加減乘除少一點(diǎn)。 墳
兩人力大沖破天。 夫
技術(shù)不留一手不留一點(diǎn)。 枝
舊社會窮人打官司。 皓
十一點(diǎn)進(jìn)廠——壓
千里挑一,百里挑一——伯
二兄弟,各自立 ,:競
九號: 旭
二小姐: 姿
差一點(diǎn)六斤 --兵
點(diǎn)點(diǎn)成金 全
上下難分 卡
日本兵 暈
喜上眉頭 ——聲
一只黑狗,不叫不吼——默
男人的世界:嫵
家中添一口:豪
自小在一起,目前少聯(lián)系:省
里面是大的,外面是方的-----因
心上一口人猜一字:恩
一字口十八 (呆 )
十八中有口 (困)
一字十八口(杏)
去掉左邊是樹,去掉右邊是樹,去掉中間還是樹.(彬)
九十九,:白
有水無味,沒有就熱.----------炎
河邊有只雞:酒
值錢不值錢,全靠這兩點(diǎn):金
我的心:悟
武則天加冕打一字:凰或安
十月十日。打一字?-------朝
兩口子一條心:串或患
自大一點(diǎn)---臭
左有十八,右有十八,二四得八,一八得八(樊)
4,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dú)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
武帝后宮佳麗雖多,但自從王夫人死后,卻沒有一個得到武帝專寵的。宮廷樂師李延年精通音律,頗得武帝歡心,他所做的曲子凡聽到者都會莫名感動。李延年有一個妹妹,是個歌女,生得姿容秀媚,體態(tài)輕盈。李延年想把她進(jìn)獻(xiàn)給武帝為妃。但因為自己出身微賤,不便自言,于是請求平陽公主代為薦引。
一天,武帝在宮中置酒,平陽公主也在座,李延年侍宴。待到酒酣,李延年起舞,唱自做的一首新歌,其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dú)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紅顏禍水...
紅顏禍水
北方有個大美人啊,絕世無雙,看一眼,全城淪陷,再看一眼,全國沒了.可是人主又哪知道,國家和城池沒了,又上哪找美人去呢?
在武帝寵愛的眾多后妃中,最生死難忘的,要數(shù)妙麗善舞的李夫人;而李夫人的得幸,則是靠了她哥哥李延年這首名動京師的佳人歌:初,(李)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愛之。每為新聲變曲,聞?wù)吣桓袆?。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dú)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上嘆息曰:“善!世豈有此人乎?”平陽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見之,實妙麗善舞,由是得幸。(《漢書·外戚傳》)一闋短短的歌,居然能使雄才大略的武帝聞之而動心,立時生出一見伊人的向往之情。這在我國古代詩歌史上,恐怕是絕無僅有之例。它何心具有如此動人的魅力呢? 初看起來,這首歌的起句平平,對“佳人”的夸贊開門見山,一無渲染鋪墊。但其意蘊(yùn),卻非同凡俗。南國秀麗,其佳人多杏目柳腰、清艷嫵媚;北國蒼莽,其仕女多雪膚冰姿、妝淡情深。此歌以“北方”二字領(lǐng)起,開筆就給所歌佳人,帶來了一種與南方迥異的晶瑩素潔的風(fēng)神。北方的佳人何止千萬,而此歌所矚意的,則是萬千佳人中“絕世獨(dú)立”的一人而已,“絕世”夸其姿容出落之美,簡直是并世無雙;“獨(dú)立”狀其幽靜嫻雅之性,更見得超俗而出眾。不僅如此,“絕世而獨(dú)立”還隱隱透露出,這位佳人不屑與眾女為伍,無人知已而獨(dú)立欄桿的的淡淡哀愁-那就不僅是超世脫俗,而且更楚楚可憐了。這就是平中孕奇,只開篇兩句,恐怕就令武帝企足引領(lǐng),生出對佳人的心向神往之情了。 北方佳人既如此脫俗可愛,當(dāng)其顧盼之間,又該有怎樣美好的風(fēng)姿呢?要表現(xiàn)這一點(diǎn),就不太容易了。何況在李延年之前,許多詩、賦中就已有過精妙的描摹。《衛(wèi)鳳·碩人》表現(xiàn)后宮麗人,有“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lǐng)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句,曾被清人姚際恒嘆為“千古頌美人者無了其右,是為絕唱”(《詩經(jīng)通論》)。風(fēng)流儒雅的宋玉吟詠東鄰女子,亦有“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之賦,更見其綽約之姿、流盼之美(《登徒子好色賦》)。在這種情況下,李延年欲贊北方佳人,倘若沒有非常之辭,恐怕就只能罷舞輟歌了。然而,這位富于才情的音樂家,卻出人意外地唱出了“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的奇句-她只要對守衛(wèi)城垣的士卒瞧上一眼,便可令士卒棄械、墻垣失守;倘若再對駕臨天下的人君“秋波那么一轉(zhuǎn)”,亡國滅宗的災(zāi)禍,可就要降臨其身了!表現(xiàn)佳人的顧盼之美,竟然發(fā)為令人生畏的“傾城”、“傾國”之語,真是匪夷所思!但如果不是這樣夸張,又何以顯出這位佳人驚世駭俗的美好風(fēng)姿?而正因為這風(fēng)姿美得令人生畏,才更讓人心馳神往、倍加牽懷。如果美好的事物都那么可近而易得,恐怕就沒有這樣攝人心魄的吸引力了。這就是“不可畏也?伊可懷也”(《國風(fēng)·東山》)的人生哲理。 此歌的結(jié)尾也耐人咀嚼。上文對佳人的美好作了極度的夸張,結(jié)尾則突然一轉(zhuǎn),化為深切的惋惜之語:“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美好的佳人,常常給人君帶來“傾城”“傾國”的災(zāi)難。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見得還少嗎?這似乎是要告誡人君,記取傾城、傾國的古鑒,不可為“佳人”所誤。但接著一句則又緊攝一層?縱然是傾城、傾國,也別失去獲得佳人的良機(jī)-美好的佳人,畢竟是世所難逢、不可再得的呵!這二句故作取舍兩難之語,實有“欲擒故縱”之妙:愈是強(qiáng)調(diào)佳人之不可近,便愈見其美;而愈是惋惜佳人之難得,就愈能促人趕快去獲取。作者的用意,正是要以深切的惋惜之辭,牽動武帝那難獲絕世佳人的失落之感,從而迅速作出抉擇。這樣收束,可謂一唱三嘆、余音裊裊,令人聞之而悵然不已。難怪武帝聽完此歌,不禁發(fā)出“世豈有此人乎”的喟然嘆息了-李夫人在這樣的時刻被薦舉、召見,正適合于李延年這首非同凡響之歌所造成的情感氛圍。 由此可見,這首歌表現(xiàn)佳人之美,不像《衛(wèi)風(fēng)·碩人》那樣,以形象的比喻、生動的肖像描繪見長,而以驚人的夸張和反襯,顯示了自己的特色。在表現(xiàn)方法上,倒是更接近于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如果兩者有什么不同的話,那就是此歌在動用夸張、反襯時,又緊緊抓住了人們常有的那種“畏”而可“懷”、“難”而愈“求”的微妙心理,終于產(chǎn)生出不同尋常的效果,打動了一代雄主的心弦。這就是它的藝術(shù)魅力之所在。這首歌還有一點(diǎn)注意得,就是采用了大體整齊的五言體式(第五句“寧不知”三字實際上可以刪除)。這種體式,當(dāng)時還只在民間的“俚歌俗曲”中流行。李延年將其引入上層宮廷,配以美妙動人的“新聲變曲”。這對于漢代文人五言詩的萌芽和生長,無疑起了某種催化作用。
5,兄弟是什么意思我一直沒明白
朋友是一種同在感。
呵呵,你沒有用心去發(fā)現(xiàn)別人的好,當(dāng)然也感覺不到兄弟詞里的情誼!最起碼是要交心的!希望你早日體會到兄弟的含義!
兄弟 拼音 xiōng dì 詞義 是指由婚姻或生育而產(chǎn)生的人際關(guān)系,同父或同母所生的男孩之間的血緣關(guān)系,后來用于表述家族內(nèi)同輩分或者社會交往中感情很好的男性(女性)朋友關(guān)系。 兄弟就是手心和手背:當(dāng)撫摩榮譽(yù)感受溫暖的時候,讓給了弟弟;當(dāng)?shù)钟溆犹魬?zhàn)的時候,有哥哥的保護(hù)。兄弟,有福可能不必同享,但有難必定同當(dāng)。兄弟,簡單兩個字卻承載了太多的感情!兄弟,是親情的另一種詮釋! 基本解釋 1. [brother] 2. 哥哥和弟弟 3. 古代對同等宗親的稱呼 4. 古代姐妹亦稱兄弟 5. 古代對姻親之間同輩男子的稱呼 6. 古代對親戚的統(tǒng)稱 7. 指同等國家或者王室 8. 泛稱意氣相投志同道合的人 9. 專指弟弟 10. 男子自稱 11. 對鬼或者其他不了解的生物或物質(zhì)的稱呼 12. 對在黑道上混的男人的稱呼 詳細(xì)解釋 1. 哥哥和弟弟。 《爾雅·釋親》:“男子先生為兄,后生為弟?!薄对姟ば⊙拧こiΑ罚骸胺步裰?,莫如兄弟。” 鄭玄 箋:“人之恩親,無如兄弟之最厚?!?三國 魏 曹植 《求通親親表》:“婚媾不通,兄弟永絕。” 元 李直夫 《凍蘇秦》第二折:“兄弟如同手足,手足斷了再難續(xù)。” 2. 姐妹。古代姐妹亦稱兄弟。 《孟子·萬章上》:“ 彌子 之妻與 子路 之妻,兄弟也?!薄睹魇贰べM(fèi)宏傳》:“ 宏 從弟編修 采 ,其妻與 濠 妻,兄弟也。” 3. 古代對同姓宗親的稱呼。 《儀禮·喪服》:“大夫之子于兄弟,降一等?!?鄭玄 注:“兄弟,猶言族親也?!薄对姟ば⊙拧こiπ颉罚骸俺i?,燕兄弟也?!?孔穎達(dá) 疏:“兄弟者,共父之親,推而廣之,同姓宗族皆是也?!?4. 古代對姻親之間同輩男子的稱呼。因亦借指婚姻嫁娶。 《周禮·地官·大司徒》:“三曰聯(lián)兄弟?!?鄭玄 注:“兄弟,昏姻嫁娶也?!?孫詒讓 正義:“謂異姓兄弟也。”《儀禮·曾子問》:“如婿之父母死,則女之家亦使人吊……婿已葬,婿之伯父致命女氏曰:‘某之子有父母之喪,不得嗣為兄弟,使某致命?!显S諾而弗敢嫁,禮也。”《公羊傳·僖公二十五年》:“其言來逆婦何?兄弟辭也?!?何休 注:“ 宋 魯 之間名結(jié)婚姻為兄弟。” 5. 古代對親戚的統(tǒng)稱。 《詩·小雅·伐木》:“籩豆有踐,兄弟無遠(yuǎn)?!?鄭玄 箋:“兄弟,父之黨,母之黨?!薄秲x禮·士冠禮》:“兄弟畢袗去?!?鄭玄 注:“兄弟,主人親戚也?!?清 鳳韶 《鳳氏經(jīng)說·九族無外兄弟有外》:“經(jīng)稱兄弟,同異姓皆有之?!?6. 指同姓國家。 《書·蔡仲之命》:“懋乃攸績,睦乃四鄰,以蕃王室,以和兄弟?!?孔 傳:“以蕃屏王室,以和協(xié)同姓之邦。”《晏子春秋·問上七》:“昔吾先君 桓公 ,有 管仲 夷吾 保乂 齊國 ,能遂武功而立文德,糾合兄弟,撫存 冀州 ?!?張純一 校注:“謂兄弟之國?!薄妒酚洝x世家》:“ 曹 , 叔振鐸 之后; 晉 , 唐叔 之后,合諸侯而滅兄弟,非禮?!?7. 比喻兩者相似,不相上下。 《論語·子路》:“子曰:‘ 魯 衛(wèi) 之政,兄弟也?!?何晏 集解:“ 魯 , 周公 之封; 衛(wèi) , 康叔 之封。 周公 康叔 既為兄弟, 康叔 睦于 周公 ,其國之政,亦如兄弟?!?邢昺 疏:“此章 孔子 評論 魯 衛(wèi) 二國之政相似,如 周公 康叔 之為兄弟也?!?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 孟陽 景陽 ,才綺而相埒,可謂 魯 衛(wèi) 之政,兄弟之文也。” 魯迅 《且介亭雜文·關(guān)于中國的兩三件事》:“在 中國 的王道,看去雖然好象是和霸道對立的東西,其實卻是兄弟?!?8. 泛稱意氣相投或志同道合的人。亦以稱友情深篤的人。 元 鄭光祖 《老君堂》第二折:“兄弟每,量 唐童 何足道哉!”《水滸傳》第七五回:“ 吳用 道:‘哥哥,你休執(zhí)迷!招安須自有日,如何怪得眾兄弟們發(fā)怒?’” 知俠 《鐵道游擊隊》第四章:“兄弟們,酒喝夠了,快吃飯吧!” 清 劉大櫆 《送張閑中序》:“于是吾徒夙與 張君 有兄弟之好者,各為歌詩以送之?!?9. 對弟弟的稱呼。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二:“思量了,兄弟 歡郎 忒年紀(jì)小。”《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一:“ 王爵 見了兄弟病勢,已到十分,涕泣道:‘怎便狼狽至此?’” 魯迅 《故事新編·采薇》:“﹝ 伯夷 ﹞把手一擺,意思是請兄弟在階沿上坐下?!?10. 男子自稱。 《老殘游記》第三回:“那年,兄弟署 曹州 的時候,幾乎無一天無盜案。” 孫中山 《國民會議足以解決中國內(nèi)亂》:“諸君,兄弟向來主張和平統(tǒng)一的人?!?11. 對鬼等不明物質(zhì)的稱呼 “嘿!兄弟,不要亂來啊!”冒險家在野外發(fā)現(xiàn)新物種即將攻擊自己時。 12. 對在黑道上混的男人的稱呼。 例如電影《艋舺》里多次提到“兄弟”這個詞,就是指混黑道的那些人。
兄弟就是; 當(dāng)你面對困難的時候 他會插手幫助你當(dāng)你遇到挫折的時候 他會為你分擔(dān)。
有很多種理解方法,不過一般現(xiàn)在的兄弟,可以理解為
是你的好朋友, 當(dāng)然是分深交 和 淺交 的朋友, 所以這要
看你自己, 怎樣的人稱為兄弟。
兄弟是從朋友發(fā)展來的 兄弟不是同一父母 但是親比兄弟 可見稱為兄弟不一般的感情
兄弟會在你有錯誤的時候主動幫你改正 你有困難會和你并肩作戰(zhàn)!不會丟下你
無論在天涯海角 感情都不會變 兄弟再壞 也不會把壞心眼用到你身上
兄弟總是你身邊最臭屁的那個 兄弟之間不會隱瞞什么
兄弟更加不分你我 不會在錢這個地方卡住
兄弟之間的信任更是無人能比
6,有沒有關(guān)于風(fēng)霜雨雪的詩詞
雪:1.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王維《觀獵》)
2.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盧綸《塞下曲》)
3.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獨(dú)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門聞犬吠,風(fēng)雪夜歸人。(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
8.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fēng)吹雁雪紛紛。(高適《別董大》)
9.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10.北風(fēng)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1.鳴笙起秋風(fēng),置酒飛冬雪。(王繳《四氣詩》
12.不知近水花先發(fā),疑是經(jīng)冬雪未銷。(張謂《早梅》)
補(bǔ)充:
1.孤舟蓑翁,獨(dú)釣寒江雪。
2.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3.千里黃云白日,北風(fēng)吹雁雪紛紛
4.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5.北風(fēng)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6.大雪滿弓刀
7.柴門聞吠,風(fēng)雪夜歸人
8.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9.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10.寒川消積雪,凍浦漸通流
11.都城十日雪,庭戶皓已盈
12.大雪紛紛何所有,明月與我何相見
13.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14.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15.夜深知雪驟,時聞?wù)壑衤?
16.云橫秦嶺千秋雪,雪擁藍(lán)關(guān)馬不前
17.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雪驚筍欲抽芽
18.三巴春霽雪初消,百折千回向東去
19.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20.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
2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22.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23.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雨: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xì)如愁?!巍で赜^《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
風(fēng)雨凄凄,雞鳴喈喈。既見君子,云胡不夷?風(fēng)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云胡不瘳?風(fēng)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詩經(jīng)《風(fēng)雨》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兩漢樂府《上邪》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jī)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fù)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獌蓾h樂府《迢迢牽牛星》
歷稔共追隨,一旦辭群匹。復(fù)如東注水,未有西歸日。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相悲各罷酒,何時同促膝?——南北朝·何遜《臨行與故游夜別》
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來,浪白風(fēng)初起?!媳背ず芜d【相送》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啤ぐ拙右住堕L恨歌》
青草湖中萬里程,黃梅雨里一人行。愁見灘頭夜泊處,風(fēng)翻暗浪打船聲?!啤ぐ拙右住独颂陨场?
風(fēng)回云斷雨初晴,返照湖邊暖復(fù)明。亂點(diǎn)碎紅山杏發(fā),平鋪新綠水蘋生。翅低白雁飛仍重,舌澀黃鸝語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減心情?!啤ぐ拙右住赌虾涸纭?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紅板江橋青酒旗,館娃宮暖日斜時??蓱z雨歇東風(fēng)定,萬樹千條各自垂?!啤ぐ拙右住稐盍Α?
早蛩啼復(fù)歇,殘燈滅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聲。——唐·白居易《夜雨》
巴東船舫上巴西,波面風(fēng)生雨腳齊。水蓼冷花紅簌簌,江蘺濕葉碧凄凄?!啤ぐ拙右住吨裰Α?
宿空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啤ぐ拙右住渡详柊装l(fā)人》
涼冷三秋夜,安閑一老翁。臥遲燈滅后,睡美雨聲中?;宜逌仄炕?,香添暖被籠。曉晴寒未起,霜葉滿階紅?!啤ぐ拙右住肚镉暌姑摺?
西原驛路掛城頭,客散江亭雨未收。君去試看汾水上,白云猶似漢時秋?——唐·岑參《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晉絳得秋字》
雨歇楊林東渡頭,永和三日蕩輕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門前溪水流?!啤こ=ā度諏だ罹徘f》
客行逢雨霽,歇馬上津樓。山勢雄三輔,關(guān)門扼九州。川從陜路去,河繞華陰流。向晚登臨處,風(fēng)煙萬里愁?!啤ご揞棥额}潼關(guān)樓》
岧峣太華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河山北枕秦關(guān)險,驛路西連漢畤平。借問路旁名利客,何如此處學(xué)長生。——唐·崔顥《行經(jīng)華陰》
山頭野火寒多燒,雨里孤峰濕作煙。聞道遼西無斗戰(zhàn),時時醉向酒家眠。——唐·崔顥《雁門胡人歌》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啤ご魇鍌悺短m溪棹歌》
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fēng)十二闌?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啤ご魇鍌悺短K溪亭》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唐·杜甫《兵車行》
好雨知時節(jié),當(dāng)春乃發(fā)生。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xì)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dú)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啤ざ鸥Α洞阂瓜灿辍?
鴻飛冥冥日月白,青楓葉赤天雨霜?!啤ざ鸥Α都捻n諫議注》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唐·杜甫《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翻手作云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shù)?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啤ざ鸥Α敦毥恍小?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啤ざ鸥Α顿浶l(wèi)八處士》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fēng)。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啤ざ鸥Α督洗航^句》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雨過一蟬噪,飄蕭松桂秋。青苔滿階砌,白鳥故遲留。——唐·杜牧《題揚(yáng)州禪智寺》
風(fēng)
1.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2.風(fēng)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王維:《觀獵》)
3.林暗草驚風(fēng),將軍夜引弓。(盧綸:《塞下曲》)
4.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5.柴門聞犬吠,風(fēng)雪夜歸人。(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xì)無聲。(杜甫:《春夜喜雨》)
7.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9.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fēng)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10.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
7,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分類如代詞副詞之類的包括定義以及用法
之1、用作代詞,分以下幾種情況:(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如: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輮使之然也。(《勸學(xué)》,代物,作兼語。)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第一人稱,我,作賓語)(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勺g為"這",通常作復(fù)指性定語。如:均之二策,寧許以負(fù)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2、用作助詞,分以下幾種情況:(一)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的標(biāo)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二)結(jié)構(gòu)助詞,補(bǔ)語的標(biāo)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bǔ)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三)結(jié)構(gòu)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yīng)省去。如: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即“晉有何厭”)(四)結(jié)構(gòu)助詞。當(dāng)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dú)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逍遙游》)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于長安君。(《觸龍說趙太后》)(五)音節(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yīng)省去。如:頃之,煙炎張?zhí)?。(《赤壁之?zhàn)》)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qiáng)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六)動詞,作謂語。“往,到”之意。如:(良人)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余。(《齊人有一妻一妾》)其1、用作代詞,分以下幾種情況:(一)第三人稱代詞??纱恕⒋挛?,用在名詞之前,作領(lǐng)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fù)數(shù))。例如: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或修飾語)應(yīng)譯為“他”“它”不能加“的”。如: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作主語。)秦王恐其破璧。(《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璧”作賓語。)(三)活用為第一人稱??捎米鞫ㄕZ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如: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四)指示代詞,表遠(yuǎn)指。作定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表近指時可譯為“這,這些”。如: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zhàn)》)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芙蕖》這樣的)臣以為其人勇士(這個)(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如: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2、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命令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師說》表測度。)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詰。)汝其勿悲?。ā杜c妻書》表婉商。)爾其無忘乃父之志?。ā读婀賯餍颉繁砥谕睢#┢淙缤潦??(《愚公移山》加強(qiáng)疑問語氣,不譯)3、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shè)。)子以秦為將救韓乎?其不乎?(表選擇)而1、用作連詞??蛇B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guān)系。(一)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勸學(xué)》)(二)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勺g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勸學(xué)》)(三)表示承接關(guān)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石鐘山記》)(四)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勺g為“但是”“卻”。如: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勸學(xué)》)(五)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勺g為“如果”“假如”。如: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xué)》)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七)表目的關(guān)系。可譯為“來”。如:虎求百獸而食之。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ā洞倏棥罚?、復(fù)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dāng)于“罷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則1、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guān)系。(一)表示承接關(guān)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fù)句中的前后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lián)系。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jīng)是”。例如: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眲t與斗卮酒。(《鴻門宴》)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xué)》)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子燦寐而醒,客則鼾睡炕上矣。(《大鐵椎傳》)(二)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shè)的情況,相當(dāng)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設(shè)或推斷的結(jié)果,相當(dāng)于“那么”“就”。例如: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三)表示并列關(guān)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jié)構(gòu)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并列關(guān)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勺g為“就”,或不譯。例如: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xué)而》)(四)表示轉(zhuǎn)折、讓步關(guān)系。表示意思有轉(zhuǎn)折時,“則”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rèn)一件事,預(yù)備下句轉(zhuǎn)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例如: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其室則邇,其人甚遠(yuǎn)。(《詩經(jīng)·東門之墠》)2、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qiáng)調(diào)和確認(rèn)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乃1、用作副詞。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就”“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zhuǎn)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等;還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僅”等。例如: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蹦巳胍姟#ā恫軇フ搼?zhàn)》,就)夫趙強(qiáng)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卻)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竟)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才)項王乃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jì)》,僅)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例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3、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rèn)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例如:若事之不濟(jì),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嬴乃夷門抱關(guān)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4、“無乃”,表委婉性推測。譯為“恐怕、未免、大概”如:師勞力竭,遠(yuǎn)主備之,無乃不可乎?(《肴之戰(zhàn)》)以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jù)”“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用)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用)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憑)余船以次俱進(jìn)。(《赤壁之戰(zhàn)》,按照)以資政殿學(xué)士行。(《指南錄后序》,憑 身份)(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三)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強(qiáng)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zhàn)》)(四)引進(jìn)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lǐng)”“帶領(lǐng)”。例如: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zhàn)國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diǎn),只是不能用于轉(zhuǎn)折關(guān)系。(一)表示并列或遞進(jìn)關(guān)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二)表示承接關(guān)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三)表示目的關(guān)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勺g為“而”“來”“用來”“以致”。例如:作《師說》以貽之。(《師說》)劍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四)表示因果關(guān)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五)表示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3、復(fù)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dāng)“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例如: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庖丁解?!罚?、副詞。通“已”,已經(jīng)。例: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荊軻刺秦王》)5、動詞。譯為“用”“認(rèn)為”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用)皆以美于徐公。(認(rèn)為)于“于”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jié)合,構(gòu)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guān)系。1、引進(jìn)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例如:得復(fù)見將軍于此。(《鴻門宴》在)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輸》在……方面)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出師表》在……中)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向)權(quán)起更衣,肅追于宇下。(《赤壁之戰(zhàn)》到)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從、自)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于)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由于)2、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良曰:“長于臣。”(《鴻門宴》)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xué)》)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可不譯。例如: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五人墓碑記》)3、放在動詞之后,引進(jìn)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yīng)。例如: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yuǎn)近……(《五人墓碑記》)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廉頗藺相如列傳》)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4、復(fù)音虛詞“于是”,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的“于是”完全相同。(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guān)系,與現(xiàn)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xiàn)代漢語也這樣用。例如: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于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bǔ)語??筛鶕?jù)“于”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dāng)于“在這”“從這”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說》“在這職業(yè)上”)然1、用作連詞,主要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為“可是”“但是”。例如: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zhàn)》)然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鴻門宴》)“然”有時和“而”連用,“然”代指上文所說情況,“而”表示轉(zhuǎn)折,等于說“如此(這樣),可是……”。例如: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還常和“則”結(jié)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實,“則”是由此進(jìn)行闡述或論斷,可譯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單譯為“那么”。例如: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2、用作代詞。相當(dāng)于口語中“這樣”“如此”。例如:輮使之然也。(《勸學(xué)》)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3、用作助詞,又分兩種情況。(一)用在形容詞之后,作為詞尾,相當(dāng)于口語的“……地”。例如: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說》)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鐘山記》)(二)用在名詞或短語之后,前面有“若”“如”“猶”等詞與之照應(yīng)的,可譯為“的樣子”“一般”“那樣”。例如: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而半山居霧若帶然。(《登泰山記》)4、“然”還常作應(yīng)對之辭,同口語中“是的”“對的”相似?;蛘弑硎举澇伞⑼?,即“認(rèn)為是”“認(rèn)為對”的意思。例如:袁曰:“然,固有所聞?!保ā蹲T嗣同》,是)吳廣以為然(對)成然之。(《促織》)若1、用作代詞。(一)表對稱,相當(dāng)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例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說》你)更若役,復(fù)若賦……(《捕蛇者說》你的)(二)表近指,相當(dāng)于“這”“這樣”“如此”。例如: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論語·憲問》)2、用作連詞。(一)表假設(shè),相當(dāng)于“如果”“假設(shè)”等。例如: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二)表選擇,相當(dāng)于“或”“或者”。例如: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jì)》)“若”和“夫”“至”結(jié)合,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他轉(zhuǎn)。例如: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陽樓記》)為“為”在文言中經(jīng)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于實詞范圍。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wèi。(一)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勺g為“向”“對“等。例如: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二)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勺g為“替”“給”等。例如:當(dāng)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zhàn)》)公為我獻(xiàn)之。(《鴻門宴》)(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勺g為“當(dāng)”“等到”等。例如: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四)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例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勺g為“因為”“由于”。例如: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罚┍硎颈粍雨P(guān)系。讀陽平聲wéi,可譯為“被”?!盀椤彼M(jìn)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時亦可不出現(xiàn)主動者;有時跟“所”結(jié)合,構(gòu)成“為所”或“為……所”。如: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zhàn)》)2、用作助詞。讀陽平聲wéi,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yīng)??勺g為“呢”。例如: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因1、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依據(jù)、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于”,“趁著”“憑借”,“經(jīng)過”“通過”。例如:振聲激揚(yáng),伺者因此覺知。(《后漢書·張衡傳》,由于)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經(jīng)由)高祖以之以成帝業(yè)(憑借)2、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便”。例如: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3、動詞。順著,依照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因利乘便,宰割天下。4、動詞。沿襲。蒙故業(yè),因遺策。所1、用作助詞。經(jīng)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jié)合,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所”字結(jié)構(gòu)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如: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余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后序》)“所”和動詞結(jié)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jié)構(gòu),則所字結(jié)構(gòu)起定語的作用。如: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信陵君竊符救趙》)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yīng),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如: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后序》)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3、復(fù)音虛詞“所以”?!八焙汀耙浴边B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如:親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yuǎn)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原因)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原因)表示手段或憑借的,如: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4、于數(shù)量詞后,譯為“左右”從弟子女十人所。何1、用作疑問代詞。單獨(dú)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如: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大王來何操?(《鴻門宴》)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2、用作副詞。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如: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ā读婀賯餍颉罚?、復(fù)音虛詞“何如”“何以”。(一)“何如”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疑問或詰問,相當(dāng)于“怎么樣”或“什么樣”。如: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竊符救趙》)君以袁某為何如人哉?(《譚嗣同》)(二)“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jù)“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dāng)于“拿什么”“憑什么”等。榮祿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譚嗣同》)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且用作連詞。且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并列關(guān)系。如: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ā冻啾谥畱?zhàn)》)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zhàn)》)河水清且漣漪。(《伐檀》)先生且喜且愕(又……又……)有時相當(dāng)于“尚且”,先讓步,后推進(jìn)一層。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ā而欓T宴》)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且焉置土石?表選擇。王以為天下為尊秦乎?且尊齊乎?(還是)2、用作副詞。相當(dāng)于“將”“將要”,“暫且”“姑且”。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驢一鳴,虎大駭,遠(yuǎn)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驢》)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ā妒纠簟罚┣涞珪哼€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也語氣助詞。經(jīng)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1、表示判斷語氣的,如:死生,晝夜事也。(《〈指南錄〉》后序》)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業(yè)。(《左忠毅歸逸事》)2、表示肯定語氣的,如:昔人云:“將以有為也。”(《〈指南錄〉后序》吾上恐負(fù)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左忠毅公逸事》)就是有否定詞的句子,仍然是一種表否定的肯定。如:眾曰:“若所為誠快,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保ā稌╇u者事》)3、表示疑問語氣的,如: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4、表示感嘆語氣的,如: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ā肚f暴見孟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ā多u忌諷齊王納諫》)“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5、用在句中或時間詞后,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當(dāng)余之從師也,負(fù)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今也則亡,未聞好學(xué)者也。矣語氣助詞1、用于陳述句尾。或助肯定語氣,有的可譯為“了”,有的可不譯;或助已然語氣,說明事情已實現(xiàn),可譯為“了”;或助將然語氣,說明事情將要實現(xiàn),可譯為“了”。如: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赤壁之戰(zhàn)》)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傳序》)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項脊軒志》)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國也》)2、用于感嘆句。助感慨、諷刺、贊頌語氣,可譯為“了”“啊”。甚矣,汝之不惠?。ā队薰粕健罚﹩韬簦乙樱。ā蹲T嗣同》)3、用于祈使句,助請求、勸勉、禁止語氣,可譯為“吧”。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毛遂自薦》)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信陵君竊符救趙》)4、用于疑問句末,助疑問語氣。年幾何矣?(《觸龍說趙太后》)焉1、語氣助詞。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于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2、有時用于反詰語氣,可譯為“呢”。 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3、疑問代詞,解釋為“哪兒”且焉置土石。4、兼詞。等于“于之”“于是”。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5、兼詞。等于“于之”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6、形容詞的詞尾。如: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前赤壁賦》)
滴定管黑糊糊何必奶奶,,,年,可靠尼羅河可怒日哦哦
常見文言虛詞 之 1、 用作代詞: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義,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說》) 2、用作助詞: (一)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的標(biāo)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二)結(jié)構(gòu)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yīng)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輸》) (三)結(jié)構(gòu)助詞。當(dāng)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dú)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四)音節(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yīng)省去。 例:頃之 ,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動詞:可譯為“去、往、到”。 例: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記憶順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間可譯“的”; 用作動詞“去、往、到”, 用作助詞可不譯。 其 1、用作第三人稱,相當(dāng)于“他、她、它(們)。例:妻跪問其故。 2、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dāng)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為其名。(《傷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難道”、“怎么”。例:其真無馬邪?(《馬說》) 4、指示代詞,相當(dāng)于“那” “這”之類的詞。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5 、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記憶順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遠(yuǎn)指近指“這”和“那”; 后帶數(shù)詞譯“其中”,表示反問譯“難道”。 以 1、作為介詞 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例: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譯為“用、拿、把、按照” 例: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詞賓語。)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時間處所,譯為“在、從” 例: 2、作為連詞 表示并列、承接、修飾“以”相當(dāng)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 墨池記》) 表示目的譯為“來、用來” 例: 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表示范圍譯為“到” “已”,已經(jīng)。 例:固以怪之矣。 記憶順口溜: “以”作介詞“把、拿、用”, 因為、按照、在、憑、從; 又作連詞如同“而”, 偶爾通假要分清。 于 1、對,對于。向 例:貧者語于富者曰。 2、在,從 例: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出師表〉) 3、與,跟,同。 例: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4、到 例:指通豫南,達(dá)于漢陰。箕畚運(yùn)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魚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于人 記憶順口溜: 于字可譯到、在、從,也可翻作對、與、同; 形容詞后表比較,動詞之后表被動。 而 1、表示并列,相當(dāng)于“而且”、“又”、“和”或不譯。例: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 2、表示承接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譯。 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然而”、“可是”、“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動詞和狀語,相當(dāng)于“著”、“地”等,或不譯 。 例: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醉翁亭記〉) 記憶順口溜: 而作連詞要分清,并列承接與轉(zhuǎn)折; 承譯“接著“轉(zhuǎn)譯“但”, 狀語后頭表修飾。 雖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 表示假設(shè),可譯為“即使”。例: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 表示轉(zhuǎn)折,可譯為“雖然”。例: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然 1、 代詞 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例: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2、 連詞 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譯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 3、 助詞 分兩種情況: ① 用在形容詞之后,作為詞尾,可譯作“…的樣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gòu)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樣子”“像…似的”。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注意:容易出錯的地方 1.用法詞性混為一談 2.古今詞語詞義詞性混為一談 3.不同虛詞因意義、用法相近而誤 4.同一虛詞因意義、用法不同而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