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張九齡是哪里人
中國人
2,關于張九齡的資料
張九齡(唐玄宗開元年間尚書丞相)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一名博物,謚文獻。漢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唐玄宗開元年間尚書丞相,詩人。西漢留侯張良之后,西晉開國功勛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七歲知屬文,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始調(diào)校書郎。玄宗即位,遷右補闕。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母喪奪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賢相;舉止優(yōu)雅,風度不凡。自張九齡去世后,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因此,張九齡一直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1-3] 張九齡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斗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詩風清淡,以素練質(zhì)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有《曲江集》。譽為“嶺南第一人”。[2] 張九齡為張說所獎掖和拔擢,張說去世后,他又于開元二十一年輔佐玄宗為宰相。作為開元盛世的最后一個名相,他深為時人所敬仰,王維、杜甫都作有頌美他的詩篇。他曾辟孟浩然為荊州府幕僚,提拔王維為右拾遺;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獻給他,未能如愿,晚年追憶,猶覺得可惜(見《八哀詩》)。
百度一搜一大把
3,張九齡的簡介有哪些著作
中國作家。河南洛陽人。上代姓木華梨。蒙古族。讀完初中一年級即輟學,從祖父讀中國古典文學作品。1943年春到洛陽一商店當學徒,利用工余時間,閱讀屠格涅夫、狄更斯、巴爾扎克等外國作家的作品。隨后,參加鎮(zhèn)上的業(yè)余劇團,既接觸了傳統(tǒng)戲劇和曲藝,又熟悉城鄉(xiāng)底層社會的各色人物。1948年洛陽解放后不久,到洛陽市干部文化學校任語文教師,同時開始寫作。1953年,李準的第一篇小說《不能走那條路》在《河南日報》上發(fā)表,因為尖銳地觸及農(nóng)村社會主義革命的重大課題,引起熱烈反響。后又陸續(xù)發(fā)表《白楊樹》、《孟廣泰老頭》、《雨》、《陳橋渡口》等短篇和中篇小說,描繪了50年代前期處于劇烈變革中的農(nóng)村的社會風貌。1954年,李準開始從事專業(yè)創(chuàng)作,舉家到滎陽縣落戶。寫出了《農(nóng)忙五月天》、《野姑娘》、《蘆花放白的時候》、《信》、《兩代人》、《清明雨》等作品。1960年發(fā)表短篇小說《李雙雙小傳》,塑造了一個勇于向私有觀念和習慣勢力挑戰(zhàn)的社會主義農(nóng)村新人的形象,被認為是李準的代表作。小說由作家本人改編成電影《李雙雙》上映后,李雙雙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1969年再次到河南西華縣屈莊落戶,在那里生活4年,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黃河東流去》,于1985年獲茅盾文學獎。李準在創(chuàng)作小說的同時,寫過20部電影劇本,除《李雙雙》外,還有《老兵新傳》和根據(jù)他人小說改編的《牧馬人》及《高山下的花環(huán)》等,這些作品多次獲獎,在中國當代影壇占據(jù)主要位置。他的小說和電影劇作具有洗練鮮明、平易流暢、渾厚樸實的藝術格調(di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