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法釀酒具體指什么?
1.古法釀酒工藝流程酒曲的制作:用嫩玉米漿,野菊花,麥麩,老玉米面,大曲酒,黃酒糟(糯米酒糟)。嫩玉米,需要用手將玉米粒剝下來,每年制作酒曲時,要剝幾百斤,很是辛苦。
2.嫩玉米打成漿,放置一天,就自然發(fā)酵了,問起來很酸,這是酒曲的關(guān)鍵。第一年在野外收割好野菊花,在第二年制作酒曲時,用野菊花熬水放涼備用。
3.古法釀酒工藝流程里的麥麩,就是小麥的皮,在制作面粉的時候剩下的,一般用作飼料,現(xiàn)在也有做作餅干用它。
4.干玉米粉,用老玉米粉碎而成,制作酒曲必需。等嫩玉米漿發(fā)酵到很酸很酸的時候,將玉米漿,干玉米面,黃酒糟,野菊花熬制的水,麥麩,大曲酒倒在一起,用鐵鍬反復(fù)混合攪拌,這個過程很累,當(dāng)然,也可以用建筑用的混凝土攪拌機(jī)來攪拌。
5.玉米粉和麥麩的比例大概是1:0。將這些料攪拌到用手捏可以成團(tuán),輕摔在地上可以散開就可以了。大曲酒酒曲的制作第一過程完工。
6.在要用上麥秸了,麥秸在使用前,放太陽下暴曬。將曬的火熱的麥秸在地上鋪厚厚一層,然后麥秸上擺放酒曲磚,每一排酒曲磚之間又放一層熱麥秸,一層層堆起來,上面再蒙一層熱麥基,利用麥秸的溫度,讓酒曲發(fā)酵,大概4天左右,就能聞到很香的酒味了,再過4天左右,味道就很小很小了,這時候大曲酒酒曲就發(fā)酵的差不多了,可以打開麥秸垛,將酒曲磚拿出來曬干后粉碎留用。
7.將發(fā)酵好的酒料取出來,放地上,摻進(jìn)米糠攪拌,攪拌過程中,一定要將酒料團(tuán)拍散開,用米糠拌均勻,剛?cè)〕龅木屏虾軡窈莛?,假若不摻進(jìn)米糠,放在灶上蒸制時熱氣很難穿透每一份酒料,這樣酒精不能完全揮發(fā),嚴(yán)重影響出酒率。
8.摻進(jìn)米糠,使酒料干散,米糠是必需品,沒有這個,我家的酒就不能釀,經(jīng)常因為家里沒有備這個,推遲開灶時間。
9.酒料加滿后,酒篜的上面放一個草圈,就是酒篜和天鍋之間的那個看起來破破爛爛的家伙,這個是用竹子,稻草,和塑料膜纏制的,草圈上放一口鍋,學(xué)名天鍋,里面放冷水。
10.當(dāng)酒篜里面的熱酒篜氣遇到天鍋冷鍋底時,就凝結(jié)成液狀酒流出來了。天鍋在加涼水,天鍋的涼水要不停的換,保持在35度以下。
11.灶里面火燒的越猛,酒出的就越快,一般不要太猛的火,中火慢慢出即可,火力太猛,容易讓底鍋的水翻騰出來。
二.中國有哪些釀酒的地方
三.古代宮庭里釀酒的人叫什么名稱?
1.有幾種:其一“女酒”:指女性釀酒師中國古代女酒,從有文字記載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特別是周代時期,國家以法令形式確定為禮儀之物,使女酒成為古代宮廷中的“官酒佳釀”和“百藥之長”的御用之品。
2.所謂“女酒”,是古代女性釀的酒而得名。從歷史上的考證推論,則是上古時代部落戰(zhàn)爭中所俘的女性被強制為奴釀酒而稱名的。
3.因此,女奴酒的稱謂和故事在民間也早已流傳廣聞了。女奴酒的傳說早在越王勾踐時代已有。當(dāng)時越國因被吳國所敗,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訓(xùn)”的復(fù)國強邦時期,勾踐“臥薪嘗膽,奮發(fā)圖強”;其夫人與同奴婢,浣紗編織,還身臨舂米谷,作醪漿,為越國生聚人才作獎品。
4.當(dāng)時勾踐手下有一位大臣稱范蠡,他為護(hù)送西施入?yún)?,曾攜帶美酒,這個酒是當(dāng)時越國所釀的女酒,即“女奴酒”。
5.后在途中二人潛通生一子,在就李之地,即現(xiàn)桐鄉(xiāng)崇福鎮(zhèn)暫住,寄子。滅吳后,范蠡與西施重回舊地,不見舊居故友,唯有酒壇尚存,逐建亭紀(jì)念取名語兒亭,后改為“語兒鄉(xiāng)”。
6.這一傳說在《吳越春秋》略有記述。所以女奴酒在春秋時期的流行,在紹興民間的傳說中恐怕是有許多道理的。隨著歷史的變遷,女酒的釀制方法逐漸流傳到民間。
7.特別是漢以來推行酒政,實行榷酒法令,使官家造酒,沽酒,實行酒類專賣。并禁止民間私釀沽酒。但許多皇家豪族由于當(dāng)時封建的特權(quán)卻是充許釀酒的。
8.這種家族內(nèi)有大批奴仆和囚徒,“男子入于罪隸,女子入于舂藁”,其中有女隸即是“古時沒入官家為奴”的女子,又稱奴婢,《說文介字》中稱為:“古之罪人”。
9.因此,這種女奴在豪門大族中釀造的酒稱“女酒”,而民間稱呼恰為“女奴酒”。在古巴比倫,女釀酒師同時又是祭司。
四.古代裝酒的那個東西叫什么?
酒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