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風骨又稱建安風力、漢魏風骨或魏晉風骨,指中國建安時代(196年-220年)作品(即建安文學)中慷慨悲涼、剛健明朗的風格。 ?
漢朝建安年間,三曹與建安七子等詩人繼承《詩經(jīng)》及東漢樂府優(yōu)秀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傳統(tǒng),一方面在詩篇中真實地描寫漢朝末年的大動亂、大分裂,表現(xiàn)對民生疾苦的關切;同時又在詩歌中抒發(fā)一己欲在天下建立偉業(yè)的雄心壯志。 ?
建安文學具現(xiàn)實性,反映漢末社會動亂的實況,作品內(nèi)容充實,表現(xiàn)慷慨悲涼的特色;建安文學亦具抒情性,表達作者個人理想,及其拯物濟世的抱負,言辭懇切,有剛健明朗的特色,后人稱之“建安風骨”。其詩歌,大多情感基調(diào)慷慨悲涼,語言簡練剛健,自然明白而流暢,成為后世詩歌推崇的榜樣。 ?
建安文學文壇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風骨遒勁而著稱,并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形成了文學史上“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被后人尊為典范。 ?
“風骨”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學品評的主要標準?!段男?風骨》:“《詩》總六義,風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氣之符契也。是以怊悵述情,必始乎風;沉吟鋪辭,莫先于骨。故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又如初唐陳子昂反對六朝華靡虛弱的文風,提倡追求漢魏風骨。易中天《魏晉風度》:“道德評判退隱,個人價值彰顯。吸引眼球顛倒眾生的,不再是功業(yè)、節(jié)操、學問,而是氣質(zhì)、才情、風神。或者說,正因為懷疑和否定了外在權威,才有了內(nèi)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ù笥⑿勰鼙旧?,是真名士自風流?!?/span>
從東漢至魏晉的二百年間,內(nèi)憂外患接踵而來,政治派對立,錮之禍時常發(fā)生,而文人則首當其沖。面對政治紊亂,同僚被害的局面,魏晉文人多裝聾作啞,寄情聲色,或談玄道佛,或隱居田園。更有一些郁郁不得志者,借酒澆愁,傾瀉慷慨或悲涼的生命之歌。 ?
魏晉文學作為中國古典文學詩酒結緣的代表文學之一,其背后蘊藏著豐富而高雅的酒文化。佳釀網(wǎng)小編且借文人騷客的酒中詩,詩中酒,散淡地話說魏晉詩歌中“風流”名士們流露出的對高雅酒文化的追求。 ?
魏晉文學分為幾大流派,以曹氏父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以阮籍、嵇康等為代表的竹林七賢的正始文學,以及陶淵明的歸隱田園詩歌。他們雖文學主張不同,風格各異,但皆有以酒為“酵母”引發(fā)的佳作,在他們的“酒”文字中或隱或現(xiàn)地流露出了他們對時代的情感。曹操的一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便是“魏晉風流”的真實寫照——沉溺酒中,無為而任性。 ?
長期的社會戰(zhàn)亂離愁,過于輕易的生離死別,妻離子散,使他們意識到生命的短暫和可貴,改變了他們的人生哲學觀。張揚個性、醉生夢死、不受拘束的生活方式成了他們的不二之選。由此衍生出一群特殊的“風流”名士,他們以飲酒、服藥、清談和縱情山水的生活方式為時尚,對于政治,呈無為之態(tài),率直任誕,清新脫俗。 ?
魏晉文人縱情于酒,但“文人雅客”的身份讓他們對飲酒的環(huán)境、對酌對象和對飲方式等都有著特的追求。 ?
在環(huán)境上,要求優(yōu)雅舒適,流暢快意,且遵循“春飲宜郊,夏飲宜庭,秋飲宜舟,冬飲宜室,夜飲宜月”的原則。如張正見的《飲酒》“當歌對玉酒,匡坐酌金罍。竹葉三清泛,葡萄百味開。風移蘭氣人,月逐桂香來。有劉將阮,忘情寄羽杯?!笨?,盛夏之夜,邀一好友,坐于庭中竹下,聽風吹竹葉之輕鈴,聞風送蘭桂馨香,盛酒之器須得金罍,還得是明月當空,邊樂邊酌,共敘感慨。集天地人和四素于一體,只為莫負杯中美酒。 ?
魏晉文人不僅追求飲酒環(huán)境的優(yōu)雅,也強調(diào)“合適”的對飲之人。沈約送別范公時,曾邀其共飲,并賦詩作別曰:“勿言一杯酒,明日難再持?!眲e說這小小的一杯酒,待老兄你走后想與你共飲都難再持杯了,離別的感傷不言而喻。而陶淵明的《擬古》其三“日暮天無云,春風扇微和。佳人美清夜,達曙酣且歌。”美酒佳人相映照。 ?
在飲酒方式上,追求高雅的境界,必須琴瑟和鳴,詩酒共飲。就是邊彈琴,邊歌舞,邊飲酒,邊賦詩。嵇康說,“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愿足矣”,想必這也是當時大多數(shù)文人的簡單而理想的生活。 ?
魏晉風流促成魏晉詩歌中雅致的酒文化,魏晉之后的唐朝,其詩歌繁盛,達到后之態(tài)。作為中國文化的瑰寶,唐詩中富含許多與酒有關的詩歌,那么,唐詩中的酒文化又是怎樣的呢?盡情期待下一篇,《唐詩中的酒文化》。